能共苦,却不能同甘?
近期,照明领域内的知名企业三雄极光,其董事会内部矛盾愈发激烈,这一情况让众多投资者感到震惊。
三雄极光的缔造者由华南理工大学的四位杰出校友组成。他们当年携手创业的经历,曾一度在业界传为美谈。然而,岁月流转,即便是再深厚的同窗情谊,在利益的驱使下,也显得脆弱不堪。
6月27日,三雄极光第六届董事会首次会议如期举行,然而,在董事长选举环节,却出现了不寻常的“2对2”激烈对决,这一情况使得公司内部的分歧被公之于众。
董事会内斗白热化,2 VS 2!
从公告来看,四个创始人基本形成了2 VS 2的局面。
张宇涛目前担任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双重职务,张贤庆则是第六届非独立董事。林岩倾向于支持张宇涛继续担任这一职位,然而陈松辉却站在张贤庆一边,他期望董事长一职能够实行轮值制度。
提案1旨在推选张宇涛担任第六届董事会主席。此提案得到了最大股东林岩的明确支持。在提案二里,林岩明确表示倾向于提案1。然而,张贤庆与陈松辉对提案1投了反对票。张贤庆指出,张宇涛在任期间公司管理出现混乱,业绩下滑,营收和净利润同时下降,成本却有所增加,2025年第一季度甚至出现了亏损,且人均效率处于行业最低水平。
提案二涉及选举张贤庆担任董事长,陈松辉在投票中表达了他的支持。然而,张宇涛与林岩均投了反对票。尽管陈松辉在提案二上投了赞成票,但他的立场实际上是在认可轮值制度的合理性。
除此之外,针对那两个提交的提案,第一个提案中无人选择弃权;然而,在第二个提案中,却有三位董事选择了弃权。
概括而言,张贤庆有志于成为董事长(意图夺取权力),却仅赢得了陈松辉的一票支持;而陈松辉所投的赞成票,实际上是对“轮值制”的认可。至于董事会中的其他成员,他们普遍倾向于让张宇涛继续留任董事长,以维持现有的权力格局不变。
同样地,第六届董事会下设各专门委员会所提出的建议,与先前的结论大体相近。张贤庆与陈松辉二人对于扩大董事会权限的期望,均未达成。
这家知名的照明企业董事会内部的激烈争斗,如今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股吧中,股民们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有人主张维持现状,有人则倾向于实行轮值制度。甚至有投资者表达了他们对公司的失望之情,认为即便是微薄的分红也延迟了如此之久。
大学同学,干出一个照明品牌
70、80后一代人对日光灯应当记忆犹新,那个年代,学校教室里普遍采用的是日光灯。遇到日光灯不亮的情况,往往是镇流器出了故障,需要及时更换。而这个镇流器,正是三雄极光品牌的发家之本(如图所示)。
在三雄极光之前,镇流器一直被外资垄断。
1991年,张宇涛、张贤庆、林岩在华南理工大学1987级无线电工程系完成学业,面对稳定的工作岗位,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主创业的道路。随后,1993年,校友陈松辉的加入,使得团队形成了由四人组成的“四驾马车”模式。
迅速地,几位创始人成功研制出了电子镇流器,随后在广州番禺的一片农田附近设立了工厂进行生产。该产品一经投放市场,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3年,公司成功注册了“三雄”这一商标。到了1996年,公司开始使用“极光”这一品牌。再后来,到了2000年,“三雄”与“极光”两个品牌实现了合并,新的品牌名称定为“三雄极光”。紧接着在2001年,公司签约奥运金牌得主熊倪作为品牌代言人,这标志着公司成为照明行业中首个聘请体育明星代言的品牌,此举显著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
2008年,对公司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年,三雄极光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赢得了北京奥运“鸟巢”等十数个场馆的照明项目,这一壮举使其在工程照明领域确立了领先地位。紧接着,2010年,公司再次中标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项目,这一成就进一步推动了LED技术的广泛应用。自此,三雄极光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轨道。
经过数年的发展,2017年三雄极光成功在深交所上市!
上市之后,四个创始人持续维持着统一行动人的组织结构。在此过程中,他们之间不仅存在着同学与校友之间的天然信任,还因共同的利益而紧密相连。尤为重要的是,从2017年到2020年,三雄极光的营业收入持续上升,净利润也稳定在2.3亿至2.5亿元的水平。
2020年4月,四人终止了《一致行动协议》的约束。自此,各种暗流开始涌现。与此同时,与照明产业紧密相连的房地产行业经历了调整期,而三雄极光的业绩亦开始呈现下滑趋势。
无实控人,导致暗流涌动
2022年5月,三雄极光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张宇涛将所持5.56%的股权转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张钧锷。这一交易完成后,张宇涛的持股比例减少至16.68%,而张钧锷则获得了5.56%的股权。
当时,众人普遍觉得张宇涛此举是在为儿子接任做准备。进入2023年,张钧锷陆续将所持三雄极光4%的股份,分12次转入了广金美好星宇1号私募基金。尽管张宇涛的持股变得较为分散,但张宇涛、张钧锷以及广金美好星宇1号共同持有的股份,依旧占据了最大比例。
2023年7月,张贤庆萌生了一项新计划。他采取大宗交易的形式,将其所持公司总股本的1.9834%转给了与其保持一致行动关系的广发资管申鑫利39号。他希望通过此举,进一步增强自己在公司中的影响力。
陈松辉显露出了某种见解,他在2025年4月竟然出人意料地增加了63.43万股的持股,这一举动使得他个人的持股比例从原先的8.79%攀升至9.01%。
根据天眼查最新公布的信息,陈松辉持续增加持股,其持股比例已上升至9.34%。
截至2025年6月30日,张宇涛与张钧锷的持股比例,以及广金美好星宇1号所持有的股份,三者合计达到了22.29%,这一比例仍旧使得他们成为了公司实际上的首要大股东。
但是,三雄极光依然没有实际控制人。
在公司管理层面,张宇涛担任董事长一职,主要负责整体管理和战略层面的决策制定;林岩则担任副总裁,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工作;张贤庆负责生产制造和品质保障;而陈松辉则负责市场营销和渠道拓展。
实际上,2024年年底,董事会内部的分歧已经变得明显。当年12月,陈松辉在组织架构调整的提案上投下了唯一的反对票,他指责这次调整“缺乏充分沟通”,并预测这会导致“双重领导”和“权责不清”的问题(如图所示)。这无疑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
经过综合考量,张贤庆此次尝试夺取权力的行动并未取得胜利。首先,他与陈松辉的持股总量不足21%,远不及张宇涛家族的持股份额;其次,董事会中的其他成员也对“夺权”计划表示了反对态度。
分析人士普遍指出,三雄极光的内部矛盾可能源自于近期业绩下滑以及股价持续走低。至此,那段关于华南理工大学四位“同窗”共同创业的故事也画上了句号。
市值已跌80%,最高蒸发136亿元
财务报告揭示,在2021年至2024年间,三雄极光的营业收入经历了波动,先是自27亿元降至2022年的22.64亿元,随后在2023年略有回升至23.52亿元,但到了2024年,收入再次下降至20.78亿元,这一数字创下了自2017年上市以来的最低点。
净利润显著下降。2020年达到2.35亿元;2021年急剧下跌88%,降至2635.63万元。2022年有所回升,达到9522.674万元。2023年再次上升至2.05亿元。然而,2024年再次大幅下跌76%,降至4808.69万元。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期间,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9.16亿元。然而,自2020年4位创始人解除一致行动关系后,2021年至2024年的三年间,三雄极光的净利润仅为3.75亿元。换句话说,与之前的四年相比,近四年的盈利水平整体下降了60%。
更为严重的是,2024年第一季度,三雄极光的营业收入达到了3.34亿元,这一数字与去年同期相比,持续下降了15.82%。同时,其净利润更是出现了大幅下跌,达到了-1531.34万元,同比降幅高达207.88%。这一状况也是张贤庆在董事会中强烈要求改选的重要原因之一,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客观来说,最近几年整个照明市场的确不太景气!
依据CSA发布的《2024年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蓝皮书》的研究报告,预计2024年我国照明产业下游应用市场的产值规模将达到约5142亿元,较上年同期有所减少,降幅约为7.6%。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国内市场规模,均呈现连续三年的下降趋势;同时,受市场需求疲软影响,国内照明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整体行业景气度呈现下滑态势。
外部市场表现不佳,内部几位股东意见分歧。在这种情况下,董事会频繁投出反对票永川行政服务中心,公司的高层决策又怎能有效地让一线员工去执行呢?
自2017年3月30日公司股价触及65元的历史最高点后,便开始持续下滑,直至2019年。自此,股价始终在较低水平徘徊,直至今日收盘,三雄极光股价已经连续低迷超过五年,其市值相较于峰值已缩水超过80%,市值损失高达136亿元。
你们觉得三雄极光还有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