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150.SH)与中国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维权,股票代码:601989.SH)的合并计划已成功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审议批准。
7月4日夜晚,我国船舶工业集团发布消息,宣布其与中船重工的合并吸收事宜已顺利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的审查,满足重组的相关条件及信息披露规范。
此交易在正式开展之前,必须经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注册程序,并且还需获得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能涉及的所有必要批准、核准、备案或许可(如有需要)。
依据中国船舶先前公布的关联交易报告草案,此次交易的具体操作模式是,中国船舶通过向中国重工的全部换股股东发放A股股份,以实现对中国重工的换股吸收合并。换言之,中国船舶向中国重工的所有换股股东发放A股股份,以此换取他们所持有的中国重工的股票。
在上述换股吸收合并工作圆满结束后,中国重工将正式结束其上市状态并取消法人身份,而中国船舶将全面继承并接管中国重工所拥有的全部资产、债务、经营活动、员工、合同以及所有相关权利和义务。
在本次股票置换合并过程中,双方确定的股票交换价格在扣除股息和权利后,中国船舶的股票交换价为37.59元每股,而中国重工的股票交换价为5.032元每股。具体来看,中国重工与中国船舶的股票交换比率是1比0.1339,这意味着投资者可以用1股中国重工的股票兑换到0.1339股中国船舶的股票。
中国船舶计划收购的资产交易额等同于换股合并中国重工的成交额,总计达到1151.5亿元。这一交易额超过了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各自资产总额的一半,因此对这两家公司来说,均构成了重大的资产重组行为。
该交易将成为A股上市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交易。
依据央视新闻先前报道,在此次重组完成之后,该存续上市公司将不仅在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上,而且在手持船舶订单数量上,均位居全球首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
中国船舶公司始建于1998年,其成立是由沪东造船厂和上海船厂两大企业联合发起。公司的主要业务涵盖了船舶制造(包括军事和民用)、船舶修理、海洋工程以及机电设备等多个领域。公司旗下拥有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广船国际、中船澄西等多个业务实体。
中国重工是由中船重工集团在2008年携手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同创立的。该公司的业务范围广泛,包括海洋防务和海洋开发设备、海洋运输设备、深海探索设备以及舰船的维修和改装、舰船配件及机电设备等,共分为五大业务板块。此外,中国重工还拥有大连重工、武船重工、青岛北海造船等众多大型造船厂。
2024年,中国船舶承接了154艘船舶订单,总载重吨达1272.46万吨;中国重工则承接了103艘新船订单,总载重吨为1589.95万吨。去年,这两家企业共同承接的新船订单共计257艘,总载重吨数达到了2862.41万吨。
依据英国航运顾问公司克拉克森向界面新闻提供的信息,在2024年,全球船厂总计承接了2412艘新船的订单,总载重吨数达到了1.7亿吨。从载重吨的角度来看,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在去年共获得了全球新船订单的16.84%。
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的副理事长陈军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合并行动,是之前“南北船”合并进程的自然延伸。
2019年,国务院批准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合并重组,成立了中国船舶集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的出资人代表,负责管理该集团。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均完整地并入中国船舶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由此成为现今世界上最大的造船企业集团。
中船工业集团享有“南船”的美誉,而中船重工则被誉为“北船”,因此,这两家公司的合并事件便被统称为“南北船”的合并。
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均为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关联企业。其中,中国船舶的第一大股东是中船工业集团,其持股比例达到了44.47%;而中国重工的第一大股东则是中船重工,其直接持股比例为34.53%。值得注意的是,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都由中国船舶集团全资控股。
换股吸收合并结束后,中船工业集团在存续公司中所持有的股份总数达到约20亿股,其持股占比约为26.71%,成为该公司的控股股东。而中国船舶集团则通过合计控制约37亿股股份,控股比例达到了49.29%,从而成为存续公司的实际控制者。
关于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合并的初衷,关联交易报告书中阐述了四个方面。这其中包括了“合并主要船舶总装业务,以降低上市公司内部同行业竞争”。
报告书中提到,自“南北船”合并以来,中国船舶以及中国重工均成为了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的子公司,且作为上市公司,它们在船舶建造与维护业务上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叠,形成了同行业间的竞争关系。
中国船舶集团于2021年6月30日郑重承诺,计划在未来五年内石家庄市神兴小学,通过实施委托管理、资产重组、股权的置换或转让、资产的划转或出售、业务的合并、业务的调整以及其他合法手段,稳妥地推动与公司注入相关的资产和业务的整合,以有效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报告书中指出,此次交易将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旗下的船舶制造及船舶维修业务进行统一整合,纳入中国船舶体系,此举有助于规范行业内的竞争秩序。
为减少行业内的竞争,中国船舶集团作出承诺,计划在三年内将沪东中华公司中不适合纳入上市公司的资产进行剥离,以确保沪东中华满足上市公司的注入要求。同时,该集团还向中国船舶董事会在本次交易完成后提出建议,将沪东中华并入中国船舶。
沪东中华,作为中国船舶集团的重要分支,位居全球顶尖造船企业行列。根据克拉克森的统计,去年该公司成功签署的新订单共计51艘,载重吨位高达683.94万吨,修正总吨数则为416.99万吨。具体到修正总吨这一指标,沪东中华在去年的全球新接订单量排名中位列第二。
此外,交易目的还包括抓住行业景气度上升的良机、为世界一流海军的建设提供支持、以及借助资本市场政策的助力这三个方面。
陈军表示,两大上市公司的合并或将进一步凸显造船业务的核心地位,同时有望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进而显著提升其整体竞争力。
目前,我国造船业自2021年起步入新一轮的增长阶段,陈军预测,这一增长周期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顶峰。在他看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合并行动正逢“良机”。
2024年,我国船舶行业营收达到785.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1%;净利润为36.14亿元,同比增长22.21%。同时,总资产规模也攀升至1819.77亿元。
中国重工在去年取得了554.36亿元的营业收入,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8.7%;其净利润达到了13.11亿元,而去年同期则是亏损了7.87亿元,实现了由亏转盈的显著转变。此外,该公司的总资产规模也达到了2221.38亿元。
两家企业的新船订单排期均已至2028年。
截至7月4日的收盘时刻,中国船舶的市值达到了1467亿元,而中国重工的市值则为105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