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再次大手笔买入港股创新药ETF,背后有何秘密?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财联社7月4日报道,记者周晓雅指出,近期外资再次大规模购入ETF,港股中的创新药板块受到了格外关注。

近期,华宝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ETF发布的上市交易信息公告中透露,截止至6月30日,巴克莱银行已成为该基金的最大单一股东,其持股比例高达5%。该基金计划于下周一正式挂牌交易。

外资放开限制_放开外资持股限制_

实际上,这并非巴克莱银行首次在首次发行阶段购入港股创新药ETF产品;在布局新产品的过程中,该银行还提前介入了港股创新药ETF的现有产品,涵盖了包括上半年表现最佳的ETF在内的多只年内排名靠前的港股创新药ETF,这些产品均已被该外资机构所收购。

大手笔买入港股创新药ETF

上市前夕,华宝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ETF的上市交易总份额达到了4.35亿份,而其追踪的指数则是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

尽管该产品中个人投资者的持有比例相对较高,达到了88.4%,然而,作为最大的单一持有人,巴克莱银行却拥有该基金2000万份的份额。

此次投资之外,巴克莱银行在去年年底还针对另一只专注于创新药物投资的港股基金进行了布局。

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于去年12月27日正式挂牌交易。根据当时的上市交易公告,巴克莱银行已成为该基金的首位大股东,其持有8500万份基金份额,这一比例占到了基金当时总份额的42.02%。

这两只产品的追踪对象存在某些共性。根据恒生指数官方网站的信息,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所追踪的恒生创新药指数永川行政服务中心,与之前提到的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的前十大成分股中,有8股是相同的,不过它们在指数中的占比有所不同。

观察恒生创新药指数,截至今年五月,信达生物占据首位权重股地位,其占比达到了12.32%;而在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中,药明生物同样扮演着重要权重股的角色。

提前押注半年度冠军ETF

在港股创新药板块的出色表现推动下,与之相关的ETF基金净值在年内实现了显著上涨。据Choice平台的数据显示,截止到7月3日,众多港股创新药ETF产品在市场中表现突出,位居涨幅前列。

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的收益已高达64.34%,在ETF领域内名列第三。

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在ETF市场中以65.81%的收益率位居首位,成为上半年ETF市场的佼佼者,当时其上半年的净值回报率已经达到了58.76%。

值得注意的是,巴克莱银行同样在早期便介入了该产品的投资。根据公开信息,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是在2023年年末成立的,而到了去年的6月末,巴克莱银行已经成为该基金的第二大股东,其持有的基金份额达到了2848.37万份。

截至去年年末,巴克莱银行的持股量略有减少,然而其仍持有2621.59万份,位居第三大股东之列。

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在年度业绩排名中位居第二,此基金亦为巴克莱银行所持有。据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巴克莱银行已持有该ETF共计724.73万份,位列第七大持有人。此外,瑞银集团也跻身第八大持有人之列,其持有该ETF的份额为557.69万份。

多家公募看好创新药

在巴克莱银行再次涉足市场之际,众多公募基金近期纷纷对港股创新药板块的未来发展趋势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从长远视角分析,创新药物在医药行业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兼具刚需属性和科技特性,被视为最具成长潜力的领域之一。华宝港股通创新药ETF的基金经理丰晨成在近期发表的言论中指出,未来医药行业的投资重心将主要转向创新药物。

观察估值层面,他提出,香港股市中的创新药整体估值较A股及美股创新药为低,并且目前处于历史估值的一个较低水平,因此具有投资潜力。

平安基金在2025年下半年提出的观点指出,对于未来的市场前景,他们基于三个逻辑看好创新药板块的估值回升趋势。

首先,重磅级创新药物的商业合作稳步推进,国际大型医药企业对中国市场的购买份额显著增加;其次,行业内的领军企业纷纷扭亏为盈,创新药物领域的盈利能力预计将加快恢复;再者,国内创新药物的政策环境有所优化,为板块价值的提升提供了支持。

年内第二次新进前十大持有人

观察今年以来的数据,我们发现外资在购买新上市的ETF产品时,鲜有进行大规模的购买行为。

在实施华宝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ETF的配置策略之前,巴克莱银行已经对招商利安新兴亚洲精选ETF进行了购入操作。

招商利安新兴亚洲精选ETF作为一只QDII基金,于今年2月20日正式挂牌交易。根据上市交易公告书的内容,巴克莱银行位列第四大股东,其持有3402万份基金份额,占整体份额的3.4%。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品募集阶段,该ETF的投资热度颇高;产品在一天之内完成募集,并因募集金额超过10亿元的上限而采用了比例配售的方式;最终,有效申请的确认比例达到了48.6%。

换言之,该产品的首次募集资金达到了大约20.58亿元。然而,截至目前7月2日,基金的总规模已经减少到了4.78亿元,整体的投资回报率仅为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