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7月4日报道,继飞行汽车崭露头角,具身智能技术已逐渐成为汽车制造商的新焦点。记者粗略统计,目前国内包括广汽、上汽、比亚迪、长安、小鹏、奇瑞、小米等在内的近20家主要汽车制造商,要么自主研发,要么通过合作途径,纷纷开始涉足或即将进入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领域。
与机器人初创企业相较,汽车制造商在自动驾驶算法及数据方面具备先发优势,并且他们拥有成熟的生产线,这使得他们在整机制造和代工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先机。业界普遍认为,汽车制造商在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推动力;首先,人形机器人能够作为品牌形象的代表,有助于提升车企在高科技智能领域的形象。目前的人形机器人主要作为车企的形象展示,其实际应用价值并不高;此外,车企本质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潜力替代生产线上的工人,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这构成了车企的长远目标;再者,特斯拉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为了规避风险,大部分车企倾向于采取跟随策略,效仿行业中的佼佼者,步调一致。”
在2024年的财报电话会议中,小鹏汽车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小鹏提出,人形机器人及其与汽车行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小鹏汽车未来发展的三大增长路径之一。
广阔的赛道中,蕴含着无尽的机遇。根据高盛的预测,至2035年,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市场潜力有望攀升至1540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规模的约三分之一。而花旗银行的分析显示,到了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的规模预计将膨胀至7万亿美元,届时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数量预计将突破6.48亿台。
全球人力成本不断攀升,使得传统工业自动化在满足汽车智能制造需求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此背景下,人形机器人在替代汽车制造中的危险作业以及自动化应用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蔚来汽车前瞻制造工程人形机器人战队负责人乙鹏透露,部分车企开始投身于机器人制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上汽创投的投资团队明确表示,人形机器人行业与汽车行业紧密相连,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度的协同效应。在这些产业中,许多零部件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复用率。以诺仕机器人的行星滚柱丝杠为例,它与上汽集团在EMB线控制动、线控转向以及新一代悬架系统等多个领域都存在着巨大的合作潜力。
从车企近期公布的资料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人形机器人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具有显著作用。据悉,广汽集团旗下的GoMate人形机器人将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要工厂的车间生产线以及产业园区内率先进行整机的示范应用。小鹏Iron机器人已经在小鹏广州的工厂中开始对小鹏P7+车型进行生产操作训练,预计小鹏Iron机器人未来将主要应用于工厂和门店等场所。特斯拉预计,在今年永川行政服务中心,其工厂中将部署超过一千台Optimus机器人,它们将协助人类完成生产作业。
奇瑞墨甲机器人所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已在马来西亚投入使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尹同跃向记者透露,他们计划将这款机器人应用于4S店,协助销售汽车。据悉,该人形机器人拥有多模态环境感知、自主行走规划、灵巧操作及基于大型模型的专业领域问答能力,适用于汽车销售咨询、商场导购、娱乐表演等多种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汽车企业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然而,它们仍需克服众多困难。汽车行业的资深分析师和顾问梅松林指出,人形机器人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尚未能够真正投入使用,发挥其实际效用。他进一步建议,如果汽车企业的战略定位并非成为智能或机器人领域的先锋,那么现在大可不必在人形机器人项目上投入过多的资源。现在车企做人形机器人还处在摸索期。”
何小鹏指出,人形机器人从L2级向L3级过渡极为不易,这是因为大规模模型数据的积累对人形机器人产业构成了重大障碍。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面临的挑战众多,而要让通用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仍需克服诸多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