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春天已至,复星医药却严重掉队!背后原因究竟为何?

医药行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医药行业的估值正在得到恢复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因此,医药公司正逐步摆脱困境。特别是化学药品领域,统计数据表明,自4月9日以来,该领域的股价涨幅已超过26%。

在此情况下,板块内的部分领军企业已率先实现显著增长,以一品红为例,其年度股价上涨幅度已超250%;同样,永安药业年度股价涨幅亦超过160%。

医药行业市值__低市值医药股

然而,尽管这些企业表现不俗,却仍有一些行业领军企业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复星医药便是其中一例。

统计数据显示,复星医药年内涨幅不足1%,相较板块整体涨幅,其表现已明显滞后。若以90.44元/股的最高点为参照,复星医药股价已缩水至七成,市值更是大幅缩水,蒸发额超过1700亿。

作为一家知名制药企业,近期复星医药的股价表现相较于整个行业似乎显得较为疲软。在创新药物的风潮席卷之下,复星医药能否成功突破困境,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暗藏隐患

复星医药最近几年表现低迷,并非没有原因的。

从业绩表现来看,复星医药的股价呈现低迷态势,这一现象实际上与公司近年来业绩增速放缓有着密切的关联。

财报揭示,复星医药在一季度营收达到94.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7.26%;同时,净利润为7.64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5.42%,呈现了“增收不增利”的业绩态势。

乍看之下,这样的业绩虽不算特别优秀,但好歹净利润有所增长。

但细分之下,其净利润增长主要通过“降费”和投资收益实现。

财务报告揭示,在第一季度,复星医药的各类成本投入普遍呈现减少趋势,具体到研发成本,相较于去年同期,降幅达到了11.1%,由去年同期的8.296亿元降至本年度第一季度的7.375亿元。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方面,相较于去年第一季度的22.4亿元与10.02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分别降至21.26亿元与9.731亿元,降幅达到5.11%与2.91%。

近段时间,复星医药为促进净利润的提升,对研发投入实施了资本化处理。根据Wind的数据,2024年,该公司的资本化研发费用达到了19.09亿元,这一数额占据了研发总投入的34.38%。这一比例远超生物医药行业2.52%的资本化中位数。此外,这种高比例的研发资本化使得无形资产大幅增长,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其余额已增至144.68亿元。

观察投资回报表现。本年度第一季度,复星医药的投资回报达到12.8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幅度高达281.87%,而去年同期仅为3.356亿元。由此可知,投资回报的显著提升是推动净利润增长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分析反映公司真实经营状况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今年一季度复星医药的扣非净利润为4.104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32.56%。

当然,考虑到复星医药特有的经营方式,其通过投资所得来促进净利润的提升并无明显问题。据资料显示,复星医药自1995年成立以来,其核心业务涵盖了制药、医疗器械、医学诊断以及医疗健康服务等多个领域,并且通过参股国药控股,其业务版图已扩展至医药商业领域。简言之,复星医药的运营模式主要依赖于“投资”与“主营业务”的双重动力。

不过,近几年复星医药的投资业务并不稳定。财务报告揭示,在2021至2024年间,该公司的投资获利分别是462.4亿、437.8亿、350.2亿、210.5亿,而同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是327.7亿、387.3亿、201.1亿、231.4亿,投资获利在扣非净利润中的占比依次为141.10%、113.04%、174.14%、90.97%。

复星医药若过分依赖投资领域,其业绩将面临剧烈波动,且这种经营模式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总体而言,复星医药股价表现不佳,主要源于市场对其主营业务的低迷状态以及过度依赖投资业务的担忧。若想改变股价下滑的趋势,关键在于重振主营业务。

道阻且长

对于复星医药而言,想要提振主业并不容易。

依托于“复星系”这一投资领域的佼佼者,复星医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始终将投资业务视为其核心竞争领域。

然而,面对全球经济逐渐降温的趋势,复星医药的投资回报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使得该业务难以再像以往那样持续为集团带来稳定的增长动力。

提及的内容显示,在2021至2024年间,复星医药的投资收益依次为46.24亿元、43.78亿元、35.02亿元以及21.05亿元,相较之下,短短四年内,其投资收益已减半。由于投资回报逐年减少,复星医药的净利润呈现出显著下滑的趋势,2024年的净利润仅为27.7亿元,相较之下,2021年的净利润高达47.29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投资回报逐年减少,然而由于之前的资本规模扩张,复星医药的商誉却持续累积。到了2024年第四季度结束时,复星医药的商誉已达到109.1亿元,此外,其长期股权投资数额也高达246.9亿元。这两项合计达到了356亿元。与此同时,公司的非流动资产总额仅为829.7亿元,商誉与长期股权投资的总和占到了42.9%。

复星医药若遭遇商誉的减损或长期股权投资的缩水,这两大因素都将对其业绩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实际上,复星医药并非对此问题毫无察觉。近年来,复星医药已经开始调整战略,2024年通过减持或出售部分资产,成功回收资金约30亿元。在公开活动中,复星医药的高层领导亦明确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在2025年继续剥离那些非核心、非战略、低效且亏损的资产,并持续进行资金回笼。”

观察复星医药的主营产品线,可以发现其众多关键产品增速有所减缓,特别是关键的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类产品,增速从2023年的37.99%急剧下降至2024年的5.84%。根据媒体报道,2024年复星医药并未推出销售额超过10亿元或位于5亿至10亿元区间的任何新产品;同时,销售额介于3亿至5亿元以及超过亿元的产品数量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呈现下降趋势。观察其研发管线规模,截止到2024年第四季度尾声,只有两款产品处于上市审批流程之中,另外四款产品刚刚提交上市申请,而分别处于一、二、三期临床试验的产品数量分别是五款、一款和四款。

昔日,复星医药长期依赖投资来推动业绩的提升,而如今若想转而依赖主营业务实现增长,无疑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毕竟,医药行业是一个研发密集型的领域,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无一不是经过数年的研发投入以及数十亿资金的积累,才成功研发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产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复星医药若要实现业务模式的转变,仍需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