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加速规模化规范化!50强榜单及四大细分指数结果公布?快扫码获取报告

低空经济正在加速走向规模化和规范化。

自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设立低空经济司以来,再到如今民航局组建了航空与低空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低空经济的制度壁垒正逐步被消除。在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努力下,低空经济正迅速从政策层面转化为产业实际,同时也成为推动地方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动力。

7月8日,由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城市进化论与火石创造共同推出的《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2025)》正式发布,同时揭晓了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的前50名以及企业聚集度、资本活跃度、创新聚集度、环境友好度四大细分指数的前50名评价结果。

识别图中二维码立即获取报告

这份报告是在2024年首份全国城市低空经济分析文档发布之后,对低空经济产业构成及评估机制进行更新完善的基础上,对全国约300个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状况所进行的全面评估。

本次推出的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2.0版,不仅扩大了榜单的覆盖范围(从30强增至50强),更充当了一个“动态导航仪”的角色。报告通过对各大城市低空经济状况的描绘,生动展现了在激烈竞争中“空中疆域”的发展动向。火石创造创始人兼CEO杨红飞指出,低空经济的竞争实质在于城市如何通过“链接资源、赋能场景、反哺技术”形成一个闭环的能力较量。

《报告》揭示,北京与深圳在低空经济领域的“链接力”指数分别达到了95.58和86.12,位居全国低空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除了苏州这座万亿级城市成功跻身前十之外,珠海、绍兴、芜湖、惠州、安阳等共计13个地级市也成功跻身榜单前50名,通过差异化策略实现了突破。

在更广阔的视角下,我们观察到低空经济领域的城市实力分布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动?此外,那十四座地级市又是怎样实现腾飞的?

头雁:京深沪“领跑”

依据最新的产业图谱分析,低空经济涵盖了基础设施、生产制造、运营服务以及飞行保障等四大关键环节,这些环节彼此依托、相互渗透,共同构筑起了一个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架构。

本文所提及的低空经济领域内的企业,主要是指那些业务范围涵盖产业链各个部分的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低空经济领域新增的企业数量达到了2427家,这一增量几乎与前三年的总和相当,这一现象直接表明了该行业已经迈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不完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已有30个省份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了低空经济,同时超过250个城市提出了相关的发展计划。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低空经济产业链,我们应如何避免盲目跟风,更精确地确定自身的定位呢?

《报告》继续采用去年所使用的四维评价体系,同时新增了针对整机企业、创新要素、资本注入和政策关注等方面的具体评估标准,构建了包含9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的评估体系。通过这一体系,最终计算出低空经济的“链接力”指数——指数得分越高,意味着该地区在产业链中的集中度和竞争力均相对较强。

去年趋势的延续使得北京、深圳、上海三地在“领飞”地位上更加稳固,其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分别达到了95.58、86.12、79.15的高分,与其他城市相比,差距显著,凸显了强者恒强的现象。

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50强↓↓↓

城市低空经济50强:万亿之城“洗牌”,14座地级市“突围”__城市低空经济50强:万亿之城“洗牌”,14座地级市“突围”

_城市低空经济50强:万亿之城“洗牌”,14座地级市“突围”_城市低空经济50强:万亿之城“洗牌”,14座地级市“突围”

朱克力,中国(成都)低空经济研究院及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的院长,认为目前低空经济正处在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的紧要关头,而北京、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凭借其企业集中、创新能力强、资本充足等多重优势,正引领着低空经济的潮流。

北京在企业的密集程度、创新的集中程度以及资本的活跃程度上均位列首位,而深圳在环境友好性方面全国领先,上海的整体表现则相对均衡。

深圳在产业规模方面当之无愧地处于领先地位。据数据揭示,到了2024年,深圳的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千亿大关,无人机年度飞行次数更是超过了七十万架次,牢牢占据着全国第一的位置。同时,依据相关规划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北京和上海在2027年的目标分别是达到千亿和五百亿,都将创新和服务作为了发展的重点。

在全国低空经济的布局中,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作为领头羊,正振翅高飞,它们在“起飞”阶段已明确发展目标,正逐步塑造出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其引领作用也在持续增强。

格局:地级市“突围”

京深沪之后,广州、成都、南京、苏州、杭州、西安等众多超大城市正加快步伐,努力赶超,它们的“链接力”指数得分均超过43分,位列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排名的前十名。

这些城市联合形成了我国低空经济的领军群体,各自都蕴含着巨大的成长空间。《报告》显示,广州在创新集聚方面位居全国第三,汇集了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一批创新型企业;而成都、南京、西安、沈阳等历史悠久的航空城市,凭借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深厚底蕴,拥有了低空经济领域的先发优势。

不过,依据更新的四维评估体系,西安在低空经济领域的“连接度”评分由原先的第5位降至第9位,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主导企业及资本投入等新增评估因素的考量。具体数据表明,西安与沈阳在资本流动性方面存在显著不足,同时,西安在环境适宜性方面也相对滞后。

城市低空经济50强:万亿之城“洗牌”,14座地级市“突围”_城市低空经济50强:万亿之城“洗牌”,14座地级市“突围”_

这些城市亟需在低空经济生态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并加速弥补发展中的不足。在低空赛道竞争中,城市们不必一味追求规模庞大的整机制造,而应更多地依托自身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广泛开展“专而精”的生态合作。曹允春,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的主任和博士生导师,认为这份《报告》同样为各个城市审视自身在低空经济产业链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参考依据。

低空经济被视为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它不仅成为各大城市竞相追逐的新领域,也为中小城市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新契机。《报告》显示,苏州之外,还有13个地级市跻身50强名单,其中包括珠海、绍兴、芜湖、嘉兴、惠州、安阳、中山、株洲、湖州、徐州、绵阳、台州以及赣州。在这些城市中,珠海、绍兴、芜湖更是位列全国前20名。

珠海在低空经济领域“链接力”指数位列全国第13名,环境友好度则高居全国第5名。珠海将“双航展+无人系统大会”视为推动低空经济成长的关键平台与桥梁,其在通航产业链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并已累积了大量的空域管理融合经验。

城市低空经济50强:万亿之城“洗牌”,14座地级市“突围”_城市低空经济50强:万亿之城“洗牌”,14座地级市“突围”_

绍兴、安阳等地凭借中小城市空域资源的优势,持续拓展低空经济产业链。绍兴在浙江省内率先推行低空经济发展计划,并制定了低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航路航线以及应用场景等相关规划。与此同时,安阳将低空经济与运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依托河南省内唯一专注于通航及无人机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实验室,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的快速发展。

这为低空经济的多样化进步贡献了鲜活实例。上海“五小龙”与广州“三剑客”在eVTOL领域激烈竞争,竞相展示技术革新、获得适航许可以及商业化进程的迅猛步伐。与此同时,众多低空物流、低空文化旅游、智慧农业等新兴项目在中小城市乃至更广泛的县域地区崭露头角,积极寻求进入这一领域的契机。《报告》中如此记载。

趋势:跨区域“协同”

全国范围内,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以及成渝城市群构成了我国区域发展的四大引擎,它们不仅是低空经济的核心地带,而且在低空经济的研发生产、应用场景的开拓、运营服务的提供等多个领域均位居全国领先地位。

观察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50强城市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集中的趋势仍在延续。在众多入围的城市中,广东、浙江和江苏表现尤为突出,分别有6座城市上榜,其中广东的深圳和广州、江苏的南京和苏州均占据前十强中的两个席位,而北京、上海、成都、杭州、西安和沈阳则分别占据一个席位。

_城市低空经济50强:万亿之城“洗牌”,14座地级市“突围”_城市低空经济50强:万亿之城“洗牌”,14座地级市“突围”

这些关键城市吸引了众多低空经济企业,展现出强大的区域带动作用。具体来看,深圳和北京的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分别达到了788家和782家,位居全国前列,遥遥领先。与此同时,成都、上海、西安、广州和南京的企业数量也均超过300家,同样展现了不俗的竞争力。

按照既定计划,至2026年,广东省的低空经济总量预计将突破3000亿元大关,全省通用飞机累计飞行时间将达到15万小时,这同时也彰显了广东在“示范争先”方面的决心。凭借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广东成为全国少数几个能够实现从原材料到芯片、零部件,再到动力系统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配套的省份之一。

在广州、深圳、珠海,三者紧密协作,构成了坚实的支撑体系。与此同时,在山东,一个类似的局面正在形成,济南与青岛两大核心城市引领,东营、烟台、潍坊等多地共同支撑,致力于实现到2027年低空经济规模突破千亿的目标。

核心城市在强化其领导作用的同时,跨区域合作正逐渐成为低空领域发展的新动向。上海率先提出与长三角城市群内的城市共建全国首个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北京也提出了京津冀地区低空经济的协同发展计划,而四川和重庆则联手打造“成渝双城低空经济走廊”,这些“联合行动”的故事正不断涌现。

近期,长三角地区首条城际低空公交航线(线路包括平湖、海宁、越城和柯桥)正式开始运行,单程飞行仅需18分钟,票价最低为398元/人,这一举措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迈向了“空地协同”的新里程。

城市低空经济50强:万亿之城“洗牌”,14座地级市“突围”__城市低空经济50强:万亿之城“洗牌”,14座地级市“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