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日起,量化交易领域迎来新规。在今年的4月份,上海、深圳以及北京三地交易所联合发布了《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其中对程序化交易的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监管、信息系统维护以及高频交易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新规着重强化了对高频交易领域的监管力度,具体明确了高频交易的判定标准,并在报告信息、交易费用、监管措施等方面实施了区别化的管理措施。同时,对于程序化交易可能引发的四种异常行为,包括申报速率的瞬时异常、频繁的瞬时撤单、频繁的拉抬与打压,以及短时间内的大额成交,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定。
尚艺投资的总经理王峥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指出,《实施细则》通过实施“速度限制、规则堵漏以及穿透监管”等措施,对市场生态进行了重塑。它明确了报告的义务和监控的重点,例如在异常交易和极端波动情况下的熔断管理。同时,该细则强调了合规的底线,有助于筛选掉一些可能扰乱市场的策略,比如过度高频交易和恶意报撤单等行为,从而促进行业更加健康和透明的发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规定的推行对高频交易策略产生了显著影响。自去年起,不少量化投资机构已着手调整策略,致力于研发基于更长期限的量化交易方法,以符合新规的规定。总体而言,新规的执行在量化交易策略领域引发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预计将加快行业的分化与整合进程。
重点加强高频交易监管
程序化交易,亦称“量化交易”,它是信息技术发展与资本市场相互融合的结晶。在我国,尽管这种交易方式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十分迅猛。如今,它已成为证券市场不可或缺的交易手段,对于增强市场流动性、推动价格发现机制发挥着积极作用。
程序化交易,尤其是高频交易,在技术、信息处理和反应速度上对中小投资者具有显著优势。在某些特定时刻,策略上的趋同和交易行为上的共振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
近期,为了推动行业的有序进步,相关监管机构对程序化交易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在2024年5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该规定对程序化交易的监管进行了全面的、架构性的制度设计,同时赋予了交易所对业务规则和具体实施步骤进行细化的权力。
今年四月,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共同颁布了《实施细则》,该细则于七月七日起正式生效。细则着重强化了对高频交易的监管力度,对高频交易的认定标准进行了明确,并在报告内容、交易费用以及监管措施等方面,对高频交易参与者实施了有区别的管理措施。
依据《实施细则》规定,若投资者单个账户在每秒钟内申报或撤单的次数超过300次,或者单个账户在一天之内申报或撤单的次数超过20000次,均属于高频交易行为。在实施差异化监管的过程中永川行政服务中心,要求相关投资者承担额外的报告责任,针对异常交易设定专门的监管标准,对高频交易中的异常行为实施严格且严厉的监管措施,并采取差异化的收费标准。
记者从相关行业获悉,目前尚未确定针对高频交易的具体差异化收费标准。去年,监管部门曾就高频量化交易的差异化收费事宜向相关机构征询意见,其中提到,若交易被认定为高频,每笔委托(不包括撤单)的流量费用将从0.1元提高到1元,而每笔撤单的费用则为5元。
王峥提到,这种差异化的收费模式主要通过大幅提升高频策略的操作难度,迫使相关机构减少无效订单和欺诈性交易。业界普遍认为,这对专注于高频交易的量化私募基金来说,无疑会构成较大的挑战,因为交易费用的增加将加剧它们的成本负担。
新规影响几何?
就新规实施可能引发的效应而言,市场参与者普遍关注流动性状况、量化私募的交易策略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等问题。众多接受采访的量化机构代表表示,新规所涉及的标准实施前已设定了相应的过渡期,相关机构针对降低交易频率的测试以及策略方向的调整等方面已进行了预先的布局。
王铮指出,在市场流动性方面,量化新规短期内可能对交易量产生一定冲击,但经过过渡期的逐步适应,目前影响已相对减小。然而,从长远视角来看,这一规定有助于缓解流动性脉冲黑洞,优化流动性布局。从市场整体生态的角度审视,这将提升市场的公平性和稳定性。对于专注于研究的量化机构而言,此规定无疑是一大利好,有助于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融智投资旗下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指出,新规定的推行在短期内或许会导致局部市场的流动性出现阶段性紧缩,以及交易成本的小幅上升;然而,从长远角度考量,这一举措将有利于抑制市场的异常波动,加强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措施,并促使市场投资理念从短期价格竞争转向对企业价值的挖掘。值得注意的是,新规的实施将加快对小微盘股流动性价值的重新评估过程,与此同时,它还将进一步彰显优质蓝筹股在流动性溢价方面的优势。因此,量化行业将步入深度调整阶段,而市场结构也将面临系统性变革。
从策略层面分析,业界接受采访的人士普遍认为,《实施细则》的核心宗旨是针对高频交易实施限制、强化对异常交易活动的监管力度,为行业的发展划定了明确的监管边界,尤其是对高频交易策略产生了显著影响。
王铮指出,高频交易策略的生存空间将遭受显著缩减,短期内将承受较大冲击,比如那些依赖高换手率(例如年化超过200倍)的期现套利和高频做市策略,由于成本急剧上升,可能会遭遇策略失效的风险。具体来说,若每笔交易需支付1元委托费并额外收取5元撤单费,这将导致高频交易策略的盈亏平衡点上升30%至50%。
高频策略正承受着显著的转型挑战。一些领先机构已着手进行降频的布局。这些大型机构凭借在基本面量化模型、中低频量化等领域的技术积累,能够迅速调整其策略。然而,中小型高频策略机构可能因为合规成本的提高,例如需要升级风控系统、增设专职岗位等问题,而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不得不退出市场。王铮如是表示。
王铮总体认为,新规的推行对量化交易策略产生了明显的结构性差异,这将在行业内部加速分化与集聚的趋势。那些依赖于速度和规则漏洞的高频交易、套利以及短线交易等策略将面临直接冲击;与此同时,那些合规性较高、容量较大的基本面量化、中低频量化以及多因子配置等策略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并迎来转型的良机。
李春瑜指出,竞争的量化指标将不再局限于技术执行速度,而是转向策略研发的深度。高频套利策略的收益空间将大幅减少,而中低频量化以及基本面量化策略将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流。市场可能变得更加集中,那些处于行业前沿的量化私募基金,凭借其合规的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将进一步加强其领先地位。与此同时,中小量化私募基金则需要通过在垂直领域的创新来寻求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未来,行业竞争的焦点将更加注重策略的稳健性、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以及合规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水平。
李春瑜提出,量化机构的首要之务是构筑一个全面遵循规定的体系,这涵盖了对策略信息的严格公开、构建熔断风险控制机制、以及优化定期的审查检验制度等多项合规举措。紧接着,他们还应着力推动策略的变革,尤其是要着重培育以基本面分析为依据的中长期量化模型和智能股票选择系统等低频策略,同时严格限制单一目标资产的交易集中度。此外,我们需致力于增强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技术研发的水平,以保障业务的顺利进行能够与新的政策环境紧密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