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个宝
数据宝
投资少烦恼
随着2025年上半年收官,证券从业人员的流动情况逐渐清晰。
在连续五年人数增长之后,今年上半年保荐代表人群体首次遭遇人数减少,全年降幅已超过300人,其中主要减少的是大型券商的员工。这些券商在注册制实施初期曾大量增加保代团队,如今正承受着成本上升的压力。
保荐代表人曾是行业中的“金领”代表人物,他们的数量波动反映了行业政策环境的演变。在过去的一年里,券商投行业务遭遇了“寒冬”,业绩承受了显著的压力。
尽管一级市场已经启动了新的政策阶段并且首次公开募股的受理数量大幅上升,然而记者得知,一些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部门仍在精简员工、减少人力开支。深圳一家中小型证券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向记者透露,投资银行业务中的“去产能”现象可能还会持续3到5年的时间。
投行队伍5年变迁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6月30日,证券行业的保荐代表人数已经下降至8470人,这一数字比2024年末的8812人少了342人。值得注意的是,这标志着自2020年6月《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简称《办法》)修订并开始实施以来,保荐代表人数首次出现下降的情况。
当年,该《办法》与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同步实施,对投行发展史来说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价值。它对保荐代表人的“准入门槛”进行了调整:一方面,取消了项目协办经验的规定;另一方面,不再强制要求参加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而是引入了非准入型水平评价测试。这一变化使得保荐代表人不再是“稀缺资源”,其人数因此迎来了显著的增长。
东方财富Choice的数据揭示,2020年全年保险代理人的人数与前一年相比猛增了2525人,总数攀升至6335人。进入2021年,保险代理人的数量持续迅猛增长,最终达到了7405人。经过两年的发展,保险代理人的总数成功突破8000人大关,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8812人的历史最高点。
除了之前的准入门槛降低之外,保代人数的上升还与注册制初期实施紧密相连,在2020年至2022年这段时间里,A股市场每年都有大约400到550家企业成功上市。据深圳一家知名投资银行的人员介绍,当时为了抓住注册制带来的业务机会,投资银行大量扩充团队,年轻的投行员工也纷纷抓紧时机申请成为保荐代表人,以期获得签字权。
截至2023年,一级市场的政策环境发生了调整。同年8月,证监会宣布实施“IPO节奏的阶段性控制”,导致众多项目纷纷撤回申报文件。进入2024年,IPO市场进一步紧缩,全年仅有一百家企业成功上市,这一数字创下了自2014年以来的最低纪录。首次公开募股市场的缩减直接影响了投资银行的收入,导致众多券商的投行业务陷入亏损,亏损的券商数量持续增加。2024年,华泰证券的投行子公司华泰联合证券以及申万宏源证券的投行子公司申万宏源承销保荐均出现了2.44亿元和4.8亿元的亏损。
面对业绩的考验,自2024年开始,众多证券公司着手对投资银行业务人员实施强化考核、岗位调整以及人员精简。一位来自深圳的大型证券公司内部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透露,他们公司已有部分投资银行员工被分配至营业部门。华北地区一家小型投资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指出,过去一年,他们公司对投资银行业务团队进行了缩减,裁员比例接近三成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同时部分投资银行团队进行了重组和合并。
大型券商保代减员多
观察今年上半年的保荐代表人变动情况,我们发现,大型证券公司成为人员减少的主要力量。据一位深圳的大型投资银行人士透露,这一现象与之前投行业务的迅猛发展有关,一些顶尖的投行甚至曾以月薪高达三万元的条件吸引应届毕业生。但是,随着首次公开募股(IPO)政策的收紧,项目数量的下降使得投行陷入了“项目短缺”的困境。
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到了6月30日这个时点,所有保荐代表中,已有4262人成功推荐过项目,这一比例达到了50.32%。由此可以推断,还有超过4000名保荐代表尚未实现项目推荐的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券商中国记者的整理分析,发现大约有500名保荐代表虽然曾经参与了项目的签字环节,然而由于项目材料被撤回或遭到否决,他们并未真正促成项目的落地。这一群体在所有保荐代表中的比例大约为6%。
在此情境下,众多知名证券公司的保荐代表团队遭遇了人员流失的“退潮”局面。根据东方财富Choice的数据揭示,中信建投在上半年保荐代表人员的减少数量位列行业之首,其人数从2024年末的593名降至540名,短短半年时间减少了53名,减员比例接近9%。
国泰海通证券在完成整合后,其保代数量达到了790人,位居全行业保代人数之最。然而,相较于去年年末两家券商保代人数的总和831人,今年上半年两家券商的保代人数合计减少了41人。
中信证券的保代人员裁减规模在业内亦名列前茅,上半年人数缩减32名,使得员工总数从去年年底的620人降至现在的588人。与此同时,中金公司上半年的裁员人数为26人,目前其保代团队规模为465人。
该中小券商在上半年中,其保代人员减少规模位列行业前茅,具体来看,东方证券的保代人数自去年年底的243人降至目前的208人,降幅为35人,这一减少比例高达14.4%。
观察减员情况,中小型证券公司因保代数量本就较少,人员减少所引起的波动显得尤为显著。根据券商中国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有6家券商的保代人数减少幅度超过了20%,其中3家属于合资或外资背景。金圆统一证券的保代人数由去年年底的13名降至现在的7名,而高盛(中国)证券的保代人数也从去年年底的7名骤减至4名,这两家证券公司的保代人数减少幅度都超过了40%。
“去产能”趋势不改
自今年起,监管机构在一级市场不断推出利好政策,增强了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具体来看,截至6月,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受理的IPO申请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一倍。在新的政策周期中,投资银行业务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然而,根据券商中国记者对多家投行人士的采访,投行仍将继续推动“去产能”工作。
该上市券商投行业务部门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透露,公司投行部门在去年开始实施了裁员计划,而今年人力资源部门依然坚持要进一步减少团队的人数。这一决策让他感到十分矛盾:首先,投行员工普遍拥有丰富的经验,裁员的过程相对复杂;其次,如果IPO政策持续向好,公司可能会遇到人手不足的问题。
深圳某小型证券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指出,目前投资银行业务的领先优势十分明显,而中小型券商在优秀项目储备上存在明显短板。他们提到,尽管2024年公司投资银行部门人员有所自然流失,但今年对于中小型投资银行来说,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为此,公司今年将致力于对投资银行团队的人员构成进行优化调整。
券商中国记者观察到,由于市场环境发生变动以及行业政策进行了调整,投资银行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将他们的关注点转移到了新的领域。
一些投资银行从业人员正在转投实体经济,他们现在在上市公司中担任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等高级管理职位。在他们成为新雇主之前,其中一些人就已经与这些新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以润贝航科为例,该公司的IPO保荐签字人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加入,并担任了副总经理以及财务总监的双重职务。
有的投资银行从业者选择了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三月下旬,北京朝阳区的公务员拟录用名单中,出现了一位前中信证券的保荐人。而在四月份,证监会发布的年度拟录用公务员公示公告中,至少有五名人员曾经担任过保荐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