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正式落地执行,标志着量化投资领域从单纯追求“速度”的竞争模式,逐步转变为更注重“深度”的发展方向。
7月7日,《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简称《细则》)正式开始执行。中国基金报记者对量化私募机构、券商以及算法交易服务供应商进行了采访,他们指出,新规定主要针对的是那些不规范的频繁交易活动,而非量化投资的基本原理。这些要求提出的时间较长,行业内部早已对设备和系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匹配。新规定促使量化交易全面向中低频以及更长期的投资策略转变,使得量化领域将从单纯追求速度的竞争模式,逐渐过渡到注重深度的竞争态势。
量化行业降频成为趋势
今年四月,沪深北三地交易所共同发布了《细则》,对程序化交易报告的监管、交易行为的规范、信息系统的维护以及高频交易的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具体来说,细则中明确了高频交易的判定标准,即一个账户在每秒钟内提交或撤销的订单数量超过三百笔,或者一个账户在一天之内提交或撤销的订单总数超过两万笔。
自该标准首次(在2023年9月)公布以来,已过去一年有余。在此期间,证券公司、算法交易服务供应商以及量化私募基金均依据监管规定进行了相应调整,强化了风险控制措施。此外,他们还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交易系统磨合。总体而言,这一变化对市场的影响预计不会很大。徐书楠,诺资产公司的总经理,向记者透露,目前大型机构的阿尔法策略的换手率普遍不高,基本符合标准。除非是那些年化换手率超过200倍的高频策略,或者是涉及一篮子股票的期现套利策略等,但这些策略在整体中所占比例极小,而且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某知名量化私募指出,新规定为相关机构提供了较充裕的过渡时间。自去年起,众多机构已按照每秒300笔、每日2万笔的标准进行操作,投资端早已完成调试。在产品端,交易将依据最佳规模进行,原本的高频交易已减少频率,转而专注于选股。监管机构主要关注那些对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因素,例如频繁的挂撤单,以及某些较为小众的交易策略,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王雄,作为思源量化的创始人,提出每秒300笔的交易量是监管机构从模糊定性阶段过渡到量化界定阶段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标准需要不断调整以保持其适用性。具体来说,这一标准对那些依赖“订单流轰炸”的极端高频交易策略施加了严格的限制,而对于主流的中高频交易策略,则可以通过算法的优化,例如信号整合和智能订单管理,来更好地适应这一交易量阈值。全行业整体频率有所下降,然而中高频策略依旧构成阿尔法策略的关键组成部分,那些非理性的报价和撤单行为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量派投资的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余航指出,该新规定吸取了发达市场的监管智慧,并经过详尽的论证,确立了一套合理的评判准则。这套准则能够有效地识别和限制过度的频繁交易行为,降低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并确保中小投资者不受不公平交易策略的侵害。此外,这一准则还为量化投资机构划定了清晰的合规界限,从而促进了行业的稳健和有序发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出台的规定将促使量化交易领域整体转向中低频交易,并采取更为长期的投资策略。
浙商证券的金工部门首席分析师陈奥林指出,新出台的规定在交易频率上的限制,短期内很可能会促使中低频量的价格因子转变为新的关键增长动力。受到降低交易频率要求影响的主要是量价因子体系中的高频环节,这包括分钟级别、秒级别乃至更快的交易指示。高频因子一旦受到限制,中低频量价因子,诸如日线、周线等时间跨度的趋势、动量、波动率、成交量的形态以及资金流分析等方面,其相对重要性便会显著增强。
监管力度加大之后,部分高频交易的资金流向将转向中低频交易领域,而在未来,决定市场核心的因素将在重视企业内在价值评估以及量价关系策略之间达到一种新的均衡状态。某券商的分析团队指出,新规定不仅对交易次数有所限制,还规定量化交易机构需提交其策略类别、申报速度的峰值、以及单日申报次数的最高值等详细信息。此外,券商还需在确保信息保密的前提下,定期对数据进行审查,以此推动量化交易机构更加严格遵守既定的交易策略。
从“速度竞争”转向“深度竞争”
监管新规对量化行业的发展进行了规范,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这一行业将面临一场激烈的竞争,从而实现良莠不齐的淘汰。
余航指出,自2024年起,我国私募量化领域的竞争态势加速发展,新规定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行业的淘汰与筛选。那些过去依靠高报撤单策略的机构,若不能迅速调整策略,或技术储备不足,未来可能会遇到不小的困难。需要强调的是,新规主要针对的是不规范的频密交易行为,而非量化投资的基本原理。因此,对于那些始终将风险控制和稳健的长期收益视为核心的量化机构来说,这种影响并不显著。事实上,市场的日益规范化不仅有助于降低极端波动的发生,而且还能让量化策略的执行更加稳定,进而促进市场的整体长期稳定增长。
王雄指出,新规定促使行业加速净化,那些过度依赖高报撤单的所谓高频策略以及未能深入挖掘Alpha价值的机构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技术积累和合规成本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加剧了马太效应,使得头部机构占据优势,然而,专注于特定领域的“小而美”团队仍有机会通过创新在垂直细分市场中突破重围,例如通过发掘细分赛道中的独特因素。
该券商金融工程分析师指出,在新规定下,大型私募机构可能通过采用“高频、中频、低频”相结合的策略组合,来保持其竞争力;而以高频策略为主的中小私募团队或许会转向成为技术供应商,或者选择退出市场。从长远来看,监管的推动使得量化投资从“速度竞赛”转变为“深度竞赛”,那些拥有坚实的量价规律理解、扎实的基本面研究能力以及完善的合规风险控制体系的机构,将引领市场的新格局。
陈奥林指出,私募机构在应对新的交易环境过程中,必须不断改进交易算法,致力于研发更加智能且成本更低的交易执行算法;同时,对拆单逻辑进行优化,以最大程度降低新规实施带来的摩擦损耗。此外,还需构建更多样化且低相关性的策略组合,从而增强整体组合的韧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我们必须对策略的承载能力进行更为周密的评估,以保证管理的规模与现有的策略能力相协调,防止因为规模过大而造成交易成本的显著上升以及策略效果的丧失。
在审视量化行业的发展前景时,余航指出,领先量化机构凭借其扎实的技术底蕴、优秀的人才队伍及良好的合规性,拥有丰富的模型储备和出色的风险处理能力,同时还能为投资者带来较为周到的服务体验。这无疑将增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并推动行业集中度的上升。与此同时,那些真正拥有创新精神的中小机构,仍有通过特色化策略实现突破的可能。
陈奥林指出,新规实施后,一些实力较强的机构可能在某些方面继续占据优势,但很难因此独占市场或完全挤压中小机构的生存空间。中小机构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增强策略的实效性和独特性。只要在特定领域打造出真正的竞争优势,中小机构完全能够在多样化、多层级的市场需求中确立稳固的生存与发展地位。一个健康的行业生态必须包含大小机构的共同存在,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满足各类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
徐书楠指出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首先,我国量化管理的规模预计将持续扩大。然而,随着规模的扩张,超额收益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趋势,超额红利也将随着量化规模的扩大而逐渐减少。其次,伴随我国市场衍生品的日益多样化,量化投资的策略类型有望变得更加多样,这将有助于有效缓解当前量化投资策略同质化的问题,并满足更多投资者的需求。
资产管理行业日益壮大,其管理规模正逐渐向少数顶尖机构集聚,然而,投资成果与规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一致。即便是再出色的投资策略,也有其承载能力的极限,一旦超越了这一界限,其效果便会大打折扣。鉴于此,该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形成真正的行业寡头垄断几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