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大公募为何在ETF浪潮中后知后觉?两大根本问题待解

投资股市,金麒麟分析师的研报不可或缺,其内容权威、专业、更新迅速、覆盖全面,助您精准捕捉市场中的潜在投资亮点。

继长城基金后,ETF赛道再迎新入局者。

券商中国记者近期从行业内部了解到,兴证全球基金等几家规模较大的公募基金正积极筹备ETF产品的布局。这些公募基金不仅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决策,而且对即将布局的产品领域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这些公募基金在业内享有盛誉,属于大型知名机构,然而,它们在之前的ETF热潮中并未采取行动,直至现在才显得有些迟钝。根据券商中国记者的广泛采访,这种情况与各家公司所采取的战略定位密切相关。过去,它们一直坚持主动管理权益类资产,而如今才逐渐认识到拥有ETF“入场资格”的重要性。

然而,尽管ETF被视为“头部竞争”,各大公募基金之间仍存在显著的不同。ETF的持续进步,需要正视两个核心问题:首先,如何构建稳定且持续的盈利渠道;其次,如何发掘具有差异化的突破点。

数家头部公募“试水”ETF

近期,多家大型基金公司纷纷涉足ETF公募领域。7月4日,一位来自上海公募机构的内部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透露,其中部分公司早已拥有ETF系统设备,此次重新发行;而另一些公司则计划搭建新系统,从头开始布局ETF。业界普遍认为,这些公司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本应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ETF,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推迟至如今。

明确布局信号的发布者正是兴证全球基金。据该公募基金官方网站近期公布的ETF业务系统采购项目信息显示,其采购的系统被命名为“ETF业务系统采购项目-赢时胜估值和PCF等”。在此之前,兴证全球基金虽已发行过常规的指数基金,却未曾推出过ETF产品。

这家银行旗下的公募基金以及一家擅长主动管理权益的基金公司亦在列。据深圳某公募市场专家向券商中国记者透露,这两家公募机构正着手筹备ETF产品。值得一提的是,银行系公募曾早年推出过ETF,但近期已暂停,现在计划重启。而那家在主动权益管理方面有所建树的公募,近两年来推出了多只指数基金,并且也即将着手布局ETF市场。这家公募基金公司擅长主动管理权益类产品,其内部知情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透露:“目前尚未掌握确切的具体信息,不过业界普遍认为,我们公司有必要着手开发ETF产品。”

除了前面提到的信号,部分公募基金在ETF的发行方面展现出了新的活力。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有一家计划投身ETF领域的基金公司,其首只产品计划为沪港深科技相关的ETF,目前正忙于进行渠道等沟通事宜。同时,还有其他基金公司已经在管理层上确定了ETF的布局策略,相关部门也就布局的具体赛道方向进行了调研。

指数型基金中,ETF占据一席之地,基金公司在原有布局上将进一步拓展。不论是常规指数还是增强型指数,基金公司都会挑选表现优异的领域,将其作为ETF业务发展的突破口。以某些基金公司为例,它们在低波动率红利方面已成功打造出规模化的产品,预计未来ETF的布局将很可能从低波动率红利ETF开始。华南地区一家中型公募基金的品牌营销人员向券商中国记者透露了这一观点。

为何现在才加入?

ETF已成为基金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而之前提到的公募基金,无一不是业内享有盛誉的企业。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是,这些公募在之前的ETF热潮中并未积极参与,为何如今才恍然大悟,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匆忙加入?

根据券商中国记者的统计,在2023年至2025年5月期间,ETF市场并未迎来新的发行者,直至今年6月长城基金加入市场,同时兴证全球基金等知名公募基金也紧随其后。此外,晨星数据表明,在2015年至2024年的十年间,被动型ETF在被动权益类基金中的比例,已经从38%稳步上升至90%。

在ETF市场热潮来临之前,众多头部公募基金已经参与其中,这一现象既是趋势,也是行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ETF产品自2004年诞生以来,到2020年左右已经相对成熟,理应成为所有全产品线公募业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像兴证全球这样的几家大型公募基金却迟迟未加入,这或许是由于他们综合考虑了自身的某些因素。一位中小公募的高管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沪地一家中型公募机构在北京的分支机构负责人向券商中国记者透露,那些迟迟未涉足ETF领域的几家公募基金,这与其长期以来对主动管理权益类投资的执着坚守密切相关。这些公募基金在主动权益投资领域曾享有较高的辨识度,近年来持续秉持这一立场,坚决不涉足ETF领域。然而,ETF无疑是市场的发展方向,不少公司中同一位股东旗下的其他基金管理公司,近几年来纷纷投身于ETF领域,其业务发展的步伐始终保持着同步,目前他们正筹备着手开展ETF业务。

实际上,主动型权益投资与ETF并非相互矛盾,然而,许多人却常常以对立的眼光去审视它们。华南地区一家公募基金的中层管理人员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指出,主动型权益投资与ETF均能构成权益类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ETF并非仅仅是指数的简单追踪与复制,它在指数选择、策略辨识、误差监控等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这实际上是对收益与风险辨识能力的考验。这种能力的获得与提升,与积极投身权益类投资的实践密切相关。新加入的大型公募基金在ETF领域仍存发展空间,预计未来将出现规模超过万亿的单只ETF,然而,与几年前相比,竞争将变得更加剧烈。

“头部游戏”当中也有弱者

ETF始终被称作“领头羊游戏”,其中头部公募基金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然而,即便在头部公募基金内部,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方面,如前所述的公募基金管理层指出,大型公募基金一直是指数基金业务的核心力量。尤其是ETF,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成本,这包括设备系统的固定投入,以及产品发行、渠道沟通、持续营销等方面的变动成本。

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基金企业需将资源从固定收益等成熟业务中抽离,以支持其成长,这一过程可能不会很快完成。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若要使ETF市场扩大并增强实力,大型公募基金依然占据着有利地位,这也正是为何大型公募基金在热门及创新ETF产品上展现出显著优势。该公募基金的高层管理人员如是说。

以2025年为例,众多热门产品的先行者大多属于大型公募基金。以即将于7月7日发行的10只上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ETF为例,该产品被视作是“填补场内科技金融债基”这一领域的空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发行主体均为大中型公募基金,其中包括了易方达、华夏、嘉实、南方、富国等知名基金公司,以及招商、博时、广发、鹏华和景顺长城等机构。除此之外,本年度推出的诸如基准做市信用债ETF以及中证A500ETF等备受关注的产品,其主导力量均为顶尖的公募基金。具体来看,共有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它们分别由华夏、易方达、博时、南方、广发、天弘等六家头部公募基金所发起,而中小型公募基金中,仅有海富通和大成基金两家参与了这一行列。

此外,有位持续关注基金产品发展的专家向券商中国记者透露,在公募基金领域,头部基金公司的ETF业务进展亦呈现出明显差异。由于各家公募在资源优势上有所区别,部分隶属于银行的公募基金,无论是其公司实体还是背后的股东,在ETF领域的经验或许略显欠缺,因此难以明确其发展的着力点。

根据Wind的数据,截至7月4日,全市场共有53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非货币型ETF总规模达到了4.15万亿元。然而,这些管理公司中,只有10家的管理规模超过了1000亿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10家公募基金的总规模高达3.33万亿元,这一比例超过了整个市场的80%。华夏基金与易方达基金的非货ETF总规模分别达到了7500亿元和6500亿元,而华安、博时、国泰、富国、广发这五家公募基金的非货ETF规模均未超过2000亿元。天弘基金、汇添富基金、工银瑞信基金、鹏华基金等公募基金的非货币ETF规模均未达到1000亿元,而招商基金、银华基金的非货币ETF规模更是低至不足500亿元。

甚至,许多大型公募基金旗下的ETF(尤其是那些专注于特定主题的ETF),都遭遇了被迫清算的危机。据Wind数据揭示,截至7月4日,整个市场中共有107只股票ETF的资产规模低于5000万元,其中不乏华夏基金、富国基金、嘉实基金、博时基金等知名公募基金管理的ETF。嘉实基金在4月中旬新设的嘉实上证科创板工业机械ETF,截至7月2日,其基金资产净值已连续40个工作日未超过5000万元。同时,今年初推出的华夏创业板50ETF和富国创业板50ETF,还有2024年下半年成立的华泰柏瑞中证油气产业ETF以及广发国证粮食产业ETF,它们的规模也都已经跌破了5000万元的门槛。

多家大型公募“试水”ETF!“头部游戏”如何后来居上?_多家大型公募“试水”ETF!“头部游戏”如何后来居上?_

需直面两大根本问题

上述公募混战的头部局面,普遍被业界人士视为ETF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然而,随着行业发展的不断推进,基金公司若想在ETF领域崭露头角,仍需直面两大核心挑战:首先,如何构建一个稳定且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其次,如何寻找到独特的突破口。

市场人士对ETF的运营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基金公司若想从ETF业务中获利,其规模必须超过1000亿元;而对于单一品种的ETF,其规模需达到十亿元级别方可实现盈利。此外,一只普通的ETF在交易过程中所需支付的制作费用大约为数十万元。在多家公司竞相争夺市场份额的情况下,若要使一只热门ETF达到10多亿的规模石家庄市神兴小学,其制作费用至少需达到1000万元。引入了引流策略后,诸如中证A500ETF等热门投资产品,其所需投入的资金规模通常需超过亿元。他举例指出,某公募基金ETF业务在一年内的营收大约为6亿元,以往盈利水平可达一个多亿,然而目前却降至仅数千万。

即便头部公募也难以构建起规模优势,因为主题ETF的规模有限、管理费用偏低,再加上营销成本和做市费用等开销,ETF难以确保稳定的盈利渠道。相较于短期盈利,基金公司首先获得市场准入资格显得更为关键。只要能够进入市场,未来就有可能抓住机遇。华南地区的公募人士如此表示。晨星(中国)研究中心则认为,降低基金费用率是基金公司拓展市场的策略之一。2024年,美国的ETF净运营费率为0.12%,而中国的ETF费率则为0.42%,具体到股票型ETF,两国费率分别为0.11%和0.43%。伴随着国内ETF市场的不断进步,基金公司有望继续促进行业费率的降低。同时,国内基金企业可考虑积极研发新型ETF产品,并在服务层面寻求差异化策略,以此增强ETF产品的增值潜力。

截至目前,业内对于ETF在差异化发展方面的讨论已经颇为频繁。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同时也是投资总监的赵云阳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指数投资的生态环境已经初步建立,未来在产品创新领域将拥有广阔的天地。比如,通过运用期权下跌保护、备兑增强等策略的ETF,以及采用透明模式的主动ETF等,这些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摩根资产管理预测,2030年全球主动ETF的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底的约1万亿美元增长至6万亿美元。这一增速预计将显著超过被动ETF的增速。摩根资产管理全球ETF业务主管Travis Spence指出,被动ETF领域正面临同质化竞争和低费率的双重压力,这为主动型产品通过差异化策略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他进一步阐述,主动型ETF在固定收益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以中国债券为例,其市场规模在2024年底位列全球第二,然而ETF的渗透率却不足1%;此时,主动管理策略能够有效填补信用债和利率债在配置上的空白。除此之外,中国还可以将主动管理策略(例如行业轮动、ESG主题)融入ETF的架构之中,从而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_多家大型公募“试水”ETF!“头部游戏”如何后来居上?_多家大型公募“试水”ETF!“头部游戏”如何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