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1日电,随着中国经济“半年报”即将揭晓,众多外资机构纷纷发布了对下半年经济趋势的预测。在这些预测中,“韧性”一词被频繁提及,作为评估中国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少机构表达了对中国资产未来潜在增长机会的乐观态度。
汇丰全球投资研究团队指出,全球经济正承受着更多的下行压力。预计到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降至2.5%。然而,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同时,着眼于未来,稳健而持久的宏观政策正持续发挥作用,为国内需求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认为,我国服务业的产出以及零售业的表现均体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以最新统计数据为依据,在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5月份期间,我国超过限额的商品零售额中,包括家用电器及音像设备、通信设备、文化办公用品以及家具等类别,其零售额同比呈现25.6%至53%的增长幅度,共同促进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上升,增加了1.9个百分点的增长点。
巴克莱研究团队在报告中指出,我国消费表现显著好于预期。今年前五个月,我国零售销售额四次突破市场预期,这一成果主要归功于今年推行的“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效果显著超出预期。与此同时,汽车销售市场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汽车销量复苏速度普遍超过了预期,这一积极态势预计将在下半年得以延续。
政策效力持续显现,为中国经济的弹性提供了关键支撑。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当前政策体系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正稳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再平衡。
中国决策者增强了政策激励措施,增加了2025年的财政预算规模,同时调整了货币政策。这些行动已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的改善。景顺亚太区全球市场策略师赵耀庭指出,鉴于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政策在接下来的数月内有望继续为我国家庭消费和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熊奕指出,我国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支出步伐的加快,有望持续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央行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措施,预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信贷活动将显著增强,从而刺激国内需求。另一方面,今年3月至4月期间,财政支出明显提速,这反映出政府通过提前使用财政手段来推动内需增长的坚定决心。
短期内,熊奕认为,国家财政政策还有很大的余地,可以通过发行特别国债以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央行也将运用其结构性政策工具,以推动信贷规模的扩大。
在国民经济顶住压力平稳运行的背景下,中国资产受到市场关注。
赵耀庭指出,欧洲、日本和中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宏观经济形势正在逐渐改善。特别是中国股市,有望从政府增强支持措施中获益。目前,中国股市的估值依然保持在合理区间,投资者的目光集中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和机器人等关键科技领域的进展上。
在为期两周的欧洲与亚洲路演活动期间,瑞银投资银行中国股票策略研究部门负责人王宗豪观察到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关注度有所上升。他指出,多数投资者普遍觉得中国股市颇具吸引力,并期待见证一种更加持续且以消费为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
外资机构普遍看好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前景。据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力有望持续为人民币的强势提供支撑,预计到2025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将达到7.0,而在2026年年末,这一汇率将进一步提升至6.7。
摩根士丹利全球外汇团队预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望温和上涨,预计美元在接下来两年内将持续显著贬值,这主要基于三个因素:首先,在政策环境高度不确定的背景下,美元的“避险资产”地位有所削弱;其次,全球投资者对美元资产汇率风险的规避需求有所上升;最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幅度相较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更为明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