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经营贷利率卷出新低!消费贷市场现变相竞争?

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

监管机构对消费贷利率的竞争进行干预后,银行在信用经营贷领域展开了新一轮的价格战,其利率水平不断下降,几乎与消费贷持平。

近期,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众多大型银行纷纷推出了年化利率大约为3%的纯信用经营贷产品,这一利率水平相较于之前有了显著下降。据悉,招商银行为了吸引客户,采取发放利率优惠券等措施,向部分优质客户提供了最低可达2.68%的优惠利率。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贷款领域依旧存在着隐蔽的价格竞争现象。一些银行选择与地方政府携手进行贴息促销,亦或是默许一线客户经理通过个人补贴等手段,实际上超出了利率监管的规定。

业内普遍看法是,当前的低利率产品主要针对的是特定消费群体,而非整个行业的利率普遍降低。伴随监管机构对信贷市场秩序的持续整顿,以及银行面临日益增加的盈利压力,这种通过降低价格来换取销量的竞争方式可能难以维持。

经营贷进入薄利区间

监管对消费贷款市场的竞争施加了限制,导致商业银行开始调整战略,将经营贷款作为新的业务焦点,并引发了新一轮的利率下降趋势。

招商银行推出的一款“生意贷”产品,其授信依据包括企业的税务缴纳情况、个人的信用记录、公积金和社保缴纳证明,并设定了基础年利率(单利)为3%起。有客户反映,截至6月底,该行还对特定客户群体提供了年利率仅为2.68%的专属优惠利率券,此举使得客户的实际借款成本得到了进一步的减少。

记者询问了招商银行的客户服务人员,对方确认之前确实推出了这类利率优惠的优惠券,然而具体的利率标准需要结合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考量。

同时,建设银行的“信用快贷”也将年利率设定为3%的最低水平,并且该产品能够提供高达300万元的贷款上限。据华南地区某建行客户经理透露,申请此产品需要满足一系列基本要求,比如企业必须完成工商注册并保持其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企业及其实际控制人的信用记录必须良好,并且还需在建行开通相应的金融服务或者提供有效的经营数据作为证明。

银行消费贷和经营贷的区别_消费经营性贷款_

中国银行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推出了具有差异性的信贷服务。特别是为纳税型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的“银税贷”产品,能够提供高达500万元的贷款额度。该产品的借款期限为1年,并且年利率保持在3.6%以下。

在此之前,众多银行间的竞争焦点主要落在消费贷款业务上。众多商业银行纷纷发起价格战,不断下调消费贷款产品的利率,其中某些银行的消费贷款利率甚至降至2.5%以下。

当前监管规定消费贷款不得陷入恶性竞争,然而经营贷款仍有操作余地。众多商业银行正致力于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基础上,运用差异化的定价手段来扩大经营贷款的业务规模。据华南地区一位银行从业者向记者透露,一些银行已经开始为特定行业的客户量身打造专门的信贷计划,例如为特定商家群体量身定制专门的贷款产品。

该人士进一步阐述,尽管众多银行对外宣称的信用贷款利率普遍保持在3%之上,然而,某些机构会依据其内部的客户评级体系,向那些优质客户发放更低的实际贷款利率。

消费贷也在暗中较劲

尽管当前大多数银行的名义利率普遍维持在了3%的底线,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它们通过多元化的途径为客户有效降低了实际的融资费用。

招商银行在四川地区实施了消费贴息项目。该行携手当地政府,针对汽车、家电等特定消费领域,推出了1.5%的贷款利息补贴(每笔贷款贴息额度上限为3000元),从而使得客户的实际年利率得以降至1.5%。

政府提供贴息支持之外,利率优惠卡也成了银行实现隐形降息的重要手段。在记者对某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线上产品进行测试时,结果显示“建额”的年利率为3.2%。然而,该行的工作人员透露,对于那些未曾在此行办理贷款且按时缴纳社保的客户,他们有权申请利率优惠,这一优惠利率最低可达3.05%。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一些银行的前线工作人员甚至愿意自己承担费用来争取客户。近期,记者接到一位来自某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经理打来的推销电话,对方主动提出可以提供2.88%的年化消费贷利率,这一利率比该行规定的3%最低利率低出了12个基点。“目前,银行仍规定消费贷利率不能低于3%,而超出部分将由我个人在接下来的6个月内进行补贴。”这位客户经理向记者解释道。

贷款内卷何解

银行消费贷和经营贷的区别_消费经营性贷款_

目前信贷市场正遭遇着难以增加贷款规模的难题。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5月份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了6200亿元,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减少了3300亿元,信贷增长速度也因此下降了0.1个百分点,降至7.1%。具体到各个部门,居民贷款新增了540亿元,企业贷款新增了530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居民贷款减少了217亿元,企业贷款减少了2100亿元。在居民贷款领域,5月份新增的短期居民贷款额达到负208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451亿元;而中长期居民贷款的增量则为74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32亿元。

6月份来临,尽管金融机构不断加强贷款发放的规模,然而市场的吸纳能力仍旧显得薄弱。据银行业内人士透露,一些银行在上半年仍有剩余的额度,这为6月份的贷款发放预留了些许余地。然而,实际上新增的优质客户数量并不多,这情形与“沙中淘金”颇为相似。

在基层KPI考核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各类贷款的激烈竞争已演变为一种“新常态”。在这种背景下,一些银行员工开始试探性地踏入灰色区域。他们有的与助贷机构秘密勾结,有的则在社交平台上以“低息换高息”为诱饵吸引客户,甚至出现了员工自己垫付利息的极端情况。那么,未来经营贷和消费贷的利率是否还有下降的可能呢?业内多认为,从息差角度看,银行“以量补价”的模式难以持续。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今年的第一季度,我国银行业的净息差达到了1.43%,与此同时,平均不良贷款率则为1.51%。值得关注的是,这两个指标呈现出了一种不寻常的逆向关系。

Wind数据显示,在今年第一季度,A股市场中的42家上市银行里,有19家的净利息收入较去年同期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到了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在这些国有大型银行中,交通银行实现了2.52%的净利息收入增长,而其他五家大型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则普遍出现了下降,下降幅度大多在2%至5%之间。

华南某股份行内部人士指出,这种倒挂现象亟需引起关注。他们认为,一旦净息差不足以弥补不良贷款的损失,依赖降低贷款利率以扩大规模的经营模式将难以持续。此外,未来贷款利率继续下降的空间将变得极其狭小。

苏筱芮,素喜智研的高级研究员,她指出,当前环境下消费贷款利率普遍下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更多是上述几家银行进行的小规模“试探”行为。目前,这些机构对特定客户群体提供优惠利率,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增加数量来弥补价格上的损失,从而稳定地增加零售贷款的规模;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筛选优质客户来控制贷款申请者的准入门槛,以此从源头上减轻贷后不良贷款带来的压力。

苏筱芮强调永川行政服务中心,银行机构在强化债务管理、拓宽融资途径的同时,还需着力提升自主获客、深度场景开发及科技创新等综合实力。在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针对核心客户群体,持续优化和精炼消费贷款产品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