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一场以“赋予新活力,引领未来”为主题的青年科学家成果转化活动以及具身智能领域的研修盛会,在上海智能工业中心隆重开幕。
全球范围内超过一百位青年科研工作者以及一百三十多位来自上市公司的企业家齐聚一堂,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人潮涌动,与会者络绎不绝。
薛健,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青年科学家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副秘书长,在活动现场向新浪财经表示,本次会议的目的是通过“双向奔赴”的机制,填补科学家与企业间的鸿沟,并打造一套可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与会代表在会上不禁感叹:“昔日我们需向投资者展示商业计划书,而今交流时更注重探讨具体场景下的核心问题。”这种微妙的转变,反映出我国科技创新生态正在不断演变,指向了新的发展趋势。
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国家进步的核心动力,然而,科研转化为产业的过程中,长期存在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许多青年科学家们虽然掌握了前沿技术,却因缺乏资金和合适的实践环境而感到苦恼;而企业家们虽然迫切需要新的发展动力,却难以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科研成果。正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所强调的,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青科创联的行动正与此精神相契合。
薛健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目前创业的核心力量已经从工程师红利时代转变为以“90后、95后青年科学家”以及“顶尖高校创业者”为主力军。这一联合体通过有计划地整合资源,构建了一系列系统性解决方案,正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积聚力量,准备迎接新的发展机遇。
他举例说明:“在今天的会议里,科研人员得到了资金和环境的扶持,企业主能够精确地获取科研成果,共同构建了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生态圈。”此外,还特别设立了创新合作的机制,包括“加速营”和“共创营”,在这里,科学家和企业主可以相互学习,成为师生或同窗,并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精确对接各自的需求和供给。相较于零星的探索,中国科协依托顶尖科学家队伍,成功打造了“汇聚成片”的规模优势,精准针对成果转化体系僵化等问题。第三方面,通过场景化的互访活动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安排科学家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同时邀请企业家参观高校实验室,通过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推动成果落地。这一系列连贯的行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为科技创业群体搭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平台。
午后时分,会议气氛依然热烈,与会者积极互动。一位来自企业的董事长分享,现场的气氛超出了他的预料,这是因为具身智能,作为推动人机交互变革的核心动力,正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活力。
薛健进一步从行业角度进行了补充,指出国际环境的压力促使国内科技创新力量迅速发展。他认为,联合体模式具备三大优势:一是激发内部活力,二是系统地支持国家创新战略。他详细阐述道:“青年科学家们为产业带来了具有颠覆性的技术,企业提供了验证技术和资金的场景,而基金会则构建了一个促进要素融合的协同平台,从而推动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过程无缝衔接。”这种模式相互促进,不仅与政策的深度结合理念相契合,还呈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实践范例。
青科创联在低调的氛围中展现出了其行业的远见卓识。薛健,身为副秘书长,将联合体视为“要素融通”的核心节点。此次会议吸引了众多科技创业人士的关注,正如他所说,这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为了应对科技创新大环境的必然转变。
薛健谦虚地进行了总结,指出联合体将不断改进运作模式,以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得益于政策的引导,青年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有望迅速转化为产业,从而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研修活动刚刚拉开序幕,然而,破解科技创新障碍的钥匙已然显现——这种双向努力不仅停留在口号上,更正在演变为一套切实可行、易于推广的突破策略。我国创新生态的演变,或许已经悄悄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