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起来了,个税上来了,中国经济实质性扭转了?
6月下旬,重磅经济数据陆续出炉,不少核心指标有意外惊喜。
观察6月16日发布的消费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25年5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41326亿元,这一增长率为6.4%,显著超过了包括国内外机构在内的预期,后者普遍预计的增长率仅为5%。
居民愿意消费了,从常理推断,应该是收入有所改善。
季度性的收入信息仅发布一次,因此我们无法获取即时的数据,只能采取迂回的方法,通过观察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来洞悉真相。个人所得税本应与民众的收入紧密相连,按照常理推断,个税的增长速度可以反映出居民收入的变动情况。
个税有增长吗?不仅有增长,而且,增速越来越快。
财政部于6月20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25年的前五个月,个人所得税的同比增长率达到了8.2%,这一增速显著超过了整体税收的-1.6%降幅,并且成为了所有主要税种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
仅以五月份为例,个人所得税的增幅显著,同比增长率高达12.3%,增速比四月份提高了3个百分点以上。
个税加快,消费崛起,形成了一个自洽的逻辑闭环。
吊诡的矛盾,个税增加
企业营收、利润双双创年内新低
在中国,体制内的数千万人之外,绝大多数人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的盈利状况紧密相连。企业若经营不善,便难以提升员工的薪酬水平或改善其待遇。
换句话说,若企业的经营状况普遍向好,那么消费增长以及个人所得税的上升便具有充分的可信度。
企业经营是不是在5月份出现大幅改善呢?
非常吊诡,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加速滑落。
6月27日,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了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营状况的相关信息。据报告显示,在1月至5月期间,这些企业共实现了营业收入54.76万亿元,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7%。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增速已经达到了年内最低水平。
在利润方面,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共实现了27204.3亿元的利润总额,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1%。与收入增速相仿,这一数据也创下了今年以来的新低。
招商证券的数据显示,在5月份,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实际上经历了显著下滑,从4月份的3%急速下降到了-9%。
你没看错,确实是负9%。
东海证券的数据显示,以环比为基准,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的下降幅度达到了-0.7%,这一数据远低于以往同期季节性的平均水平。这样的情况,上一次出现是在2012年。
同比看-9%的成绩,回到了2024年924刺激之前的水平。
众人皆以规模为尊,而我等却尤为重视利润,利润才是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缺乏利润的企业犹如空中楼阁,不过是资本的一场游戏。
三月和四月,工业企业的利润持续转好,并且增长速度有所提升,这使得许多人对五月份的形势充满期待。然而,消费数据以及个税等相关信息的公布,却让人产生了误判,以为企业的利润在四月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增加。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出乎意料,让人感到困惑不解。
从整体结构来看,国有企业的盈利状况最为不佳;在前五个月,国有控股企业的利润总额达到了8709.5亿元,但同比下降了7.4%;紧随其后的是股份制企业,它们在前五个月实现的利润总额为20170.7亿元,降幅为1.5%。
仅靠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艰难地保持盈利水平的持续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在1月至5月期间,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达到6856.8亿元,同比增长率为0.3%;而私营企业同期累计实现利润总额为7592.5亿元,同比增长3.4%。
工业企业的盈利出现下降趋势,官方对此现象的解释涉及有效需求减少、工业产品价格走低等众多原因。
企业的盈利状况不佳,这无疑对相关的税收产生了负面影响。据财政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份,自2024年以来,企业所得税已经连续出现负增长,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增长率达到了负3%。
企业虽未盈利,其所得税表现欠佳,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即便企业盈利不佳,个人所得税却呈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据数据GO整理的财政部数据表明,自2025年起,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呈现出显著差异,个人所得税大幅上升,而企业所得税则有所下降。
是不是定向发钱了?
这些相互矛盾的数据并置,让人深感困惑。除非存在一种途径,它既能提升个人所得税,又能激发消费活力,同时与企业的盈利状况关联不大。
经过深思熟虑,似乎唯有体制内的员工薪酬,才能同时满足这些复杂的目标要求。
在上周六(6月28日)的檀几条栏目中,我们曾探讨过,5月份个人所得税的显著增长,主要归因于三个方面,其中一点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体制内员工的基本工资调整被推迟执行。
华创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自2016年起,我国公务员的基准工资水平每两年进行一次调整,然而,对于诸如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形,调整时间可以适当推迟。
2020年至2022年属于特殊时期,2023年至2024年则是化解债务的关键阶段,两者均有其特殊性。进入2025年,或许将迎来调整的起点,这一变化在个人所得税领域尤为明显。
自2024年年末起,传闻四起,称将采取提高公务员薪酬的手段,以激发市场消费活力。
2024年12月31日,联合早报报道,彭博社消息称,政策制定者正努力鼓舞人心并激发消费活力,据悉,我国公务员薪资在多年以来首次迎来上调。
报道指出,部分人仅注意到工资有所增加,却未收到任何相关通知。来自中国西南的一名匿名警官透露,他在12月份的工资条中发现了一笔3500元的额外款项,上面注明为“补发”,但他们并未遭受工资拖欠。据同事所说,这起加薪行为是从7月份开始的。
根据摩根士丹利等机构的预测,此次公务员薪酬调整的总额或许将达到每年两千亿元人民币。
消息频传于内外,然而始终未有任何确切证据,亦无确切信息公布,自年初至今,众人唯有猜测。当然,依据历史经验,体制内的加薪通常不会对外公布消息,此次恐怕亦不例外。
然而,消费数据的波动或许可作为证据之一。五月份的消费数据表现尤为出色。
很多细节,过去我们一直不甚明了,新的思考或许能够拨开云雾。
近年来,大城市遭受的打击较为严重,而与之相较,低线城市居民的收入受损程度较小,故而低线城市及县域的消费市场展现出更强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感觉上并非如此,2025年城市的消费增长速度却持续超过了乡村。我们之前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可能是由于新的补贴政策等激励措施的作用。然而,这种说法的说服力并不强,因为相关的补贴政策在县城和农村同样适用,甚至在某些方面力度还要更大。
数据确实如此呈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我国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3605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6.5%;而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269亿元,同比增长了5.4%。
得益于5月份的增长推动,前五个月,城市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率上升至5.1%,而农村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率则上升至4.9%。
五月份的消费数据中,最令人惊讶的是北京与上海的消费情况。在五月份之前,一线城市的消费与全国整体水平严重脱节,而“两新”政策在北京、上海等地所发挥的激励效果一直未能显现。
5月份情况突变。
观察北京情况,根据北京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5月,北京的社零增速相较于上月已由负转正,降幅从-3.7%缩小至-3.1%。尽管与全国增速的差距有所拉大,但就北京自身而言,这一增速已显示出企稳迹象。
北京统计局官方指出,五一假期以及“618”购物节等促消费活动提前进行,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上海的复苏速度尤为迅速。在4月份,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仅为2.6%,然而进入5月份,上海市场却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上海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呈现显著增长,单月增幅高达7.5%,这一增长势头一举将年内社零增速拉回到正值区间。具体到各个品类,家电、通讯器材、办公等受国家补贴的重点行业增速尤为突出,而金银珠宝、日用品等品类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回暖。
我们之前的分析表明,这种现象或许与国家补贴资金的及时发放以及商家增强促销活动力度密切相关。
6月6日,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25年度家用电器、手机及家装消费补贴项目的预拨垫资企业名录。
公示中透露,至5月11日止,第二批垫资企业的名单已经对外公布,共计1046家企业,预计将退还的款项高达10.1亿元。
简要阐述,当前的国家补贴机制中,商家需先行销售商品并自筹资金,待积累一定期限后,再将资金上缴至地方相关部门,按照规定流程操作,最终领取到补贴资金。
商家面临资金压力,在获得补贴前,会调整国家补贴的发放规模和节奏。上海的补贴资金迅速到位,5月11日,上海的第二批补贴资金已到账石家庄市神兴小学,许多资金状况不佳的商家得以迅速重启国家补贴销售活动,资金流动顺畅,从而带动了消费增长。
自然,即便政府发放了补贴,商家也加强了推销活动,可若居民并无购买欲望,这样的举措恐怕也不会带来显著的成效。
7月3日,财新智库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我国经济领域,表现最为出色的部分集中在新兴经济领域,而新入职员工的薪资水平正呈现出下降趋势。
依据财新发布的统计信息,6月份新兴经济领域的入职员工平均月薪达到了13016元人民币,这一数字较前一个月有所减少,降幅为110元。
根本原因,还是在居民收入上。
收入和保障,让体制内消费平衡
在此之前,我们未曾将体制内收入变动对消费所产生的影响纳入考量,或许,这正是关键所在。
众所周知,北京与上海这两座城市的机关单位员工和国有企业职工的占比,在全国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
关于两地体制内职工的具体数量,官方并未提供确切的数据统计,我们只能通过公积金年报等发布的报告来做出大致的估计。
根据北京市2024年的住房公积金年度报告,该年度北京市共有939.75万名职工实际缴纳了公积金,其中,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员工占比为13.7%,而国有企业的员工占比则为14.5%。
依据13.7%的比例推算,共有128.7万名机关及事业单位员工,若将国有企业员工纳入统计,整体人数将升至265万。
2024年上海公积金年度报告揭示,实际缴纳公积金的职工总数达到了931.26万人,其中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职工占比为8.41%,国有企业的职工占比则为13.85%。
依据8.41%的比率推算,涉及78.2万名机关及事业单位员工,若将国有企业职工纳入考量,总计人数将超过200万。
若北京和上海两地超过两百万的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得到提升,那么个税和消费的增长也就具备了合理性。此外,当前的金税系统基本上确保了应缴税款的全额征收。
另外的一个证据,来自国信证券。
国信证券的研究指出,体制内员工对服务消费的需求显著高于非体制内员工。服务消费的优化,可以反映体制内员工生活状况的改善。
服务消费质量有所提升,自2025年2月起,其同比增长率持续攀升,至5月份,增速已升至5.5%。
服务消费的走势明显比商品消费,更具持续性,波动性也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服务型消费相较于商品型消费,其表现更为出色。根据北京统计局在6月17日发布的数据,截止到前五个月,北京的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所下降,但服务型消费的金额却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其中1至5月份的增长率达到了4.9%。
在上海,我们未能找到服务性消费增长的具体数据,然而,通过观察价格变动,我们仍能窥见一些端倪。
6月10日,上海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5月,上海市消费品价格呈现下降趋势,降幅为0.8%;与此同时,服务类价格则有所上升,涨幅为0.8%。
对比4月份,可以进一步说明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消涨关系。
根据上海统计局提供的信息,4月份,上海市的消费品价格呈现了0.1%的降幅,而服务价格则上升了0.5%。由此可以推断,进入5月份,消费品的价格走势继续向下,与此同时,服务消费的价格增长速度有所加快。
结果似乎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居民收入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宏观数据显示,消费的确呈现了回升态势,这是众人所期望的景象。然而,这种消费增长或许只是部分人群收入提升所导致的,如此消费基础是否稳固,不禁让人心生疑虑。
毕竟,企业的实际情况摆在那里,在没有实现整体盈利改善的前提下,绝大多数居民的收入依然停留在较低水平。
而他们,才是中国经济、中国消费增长的真正动能。
7月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指出:会议强调需针对关键难题,依照法律法规对企业的低价无序竞争行为进行整治,同时指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并促进落后产能的有序淘汰。
在提振消费、出清产能的关键时刻,这样的声音很及时。
期待未来某日,民众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全面增强,助力我国经济摆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