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电力行业整体呈现上涨态势,其中华银电力、晋控电力、粤电力、浙能电力、韶能股份以及西昌电力等多家公司股价均实现了显著上涨。
新能源的迅猛发展使得可再生能源不再仅仅是电力消费领域的辅助力量,它已逐步成为推动能源消费增长的核心力量。
能源结构的演变引发了电力传输领域的重大变革,同时,对于新能源的接纳与传输需求,进一步激发了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强烈需求。
这是一场历史级别的投资机遇。
辛保安,国家电网公司的董事长,曾透露,在“十四五”规划期间,该公司计划投资高达3500亿美元(约合2.23万亿元人民币),致力于推动电网的升级与转型。
南方电网在“十四五”规划中的投资目标约为6700亿元,这一数额比“十三五”期间的总投资增长了大约22%。将这两个时期的总投资相加,总额达到了2.9万亿元。若再加上地区电网公司的投资,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电网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3万亿的投资重点“砸向了”特高压中的直流电。
特高压被誉为输电技术领域的巅峰之作,如同珠穆朗玛峰在世界之巅的地位,而直流特高压输电更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成为了未来几年电网投资中最为清晰和确定的趋势。
在柔性直流技术的有力支撑下,不仅成功弥补了传统直流电传输的不足,而且能够实现远距离的电力输送,甚至能够应用于深海风能的电力输出。
与传统的直流电不同,柔性直流输电系统(VSC)运用了功率半导体器件(如IGBT等),并以柔性换流阀作为核心组件,实现了交流与直流之间的转换。
直流输电系统中,直流换流阀的价值尤为突出,其生产过程复杂,技术门槛高,且毛利率可高达约35%。一般而言,一条特高压直流换流阀的市场价值约为16亿元,其中,晶闸管的价值占比约为30%。
在柔性直流站,柔直阀的重要性尤为显著,其价值比例远超常规换流阀。柔直阀的技术结构更为复杂,并且其核心组件IGBT的技术含量也更高。因此,在相同容量下,柔直阀的价格通常是常规阀的3至4倍。
通常情况下,IGBT在柔性直流领域的应用比例介于30%至40%之间;同时,作为换流阀的关键组成部分,IGBT与晶闸管在总计4000亿的投资规模中占据了10%至15%的份额,大致相当于450亿。
国电南瑞在我国换流阀及直流保护系统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依托国家电网的强大支持,成为国内电网智能化领域的领军企业。某些机构甚至赞誉其为“电网行业的宁德时代”,无论是规模、技术实力还是行业影响力,国电南瑞都无疑是当之无愧的龙头。
国电南瑞在直流特高压换流阀市场的份额高达50%,其行业龙头地位十分显著。然而,公司规模已相当庞大,从相对角度分析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其增长弹性相对较小。具体来说,新型特高压产品的收入弹性大约为10%,这使得它成为了稳健型投资者的理想选择。
另一家隶属于国网的企业同样引人注目,许继电气在常规直流和柔性直流技术领域展现出了显著的竞争力,它为我国首个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项目——三峡如东柔直工程提供了柔直换流阀、直流耗能成套装置等产品。这充分体现了该公司的技术优势。
许继电气在直流输电领域的发展将为其带来显著的业绩提升,其换流阀市场占有率高达30%,据机构分析,其业绩增长潜力预计在25%至30%之间。同时,许继电气作为国内电网智能化领域的佼佼者,其产品线涵盖了继电保护、智能电表、中压供用电以及电动汽车充换电等多个方面。
国家电网作为控股股东,其对国电南瑞和许继电气的收入贡献大约在七成上下。特高压工程一旦启动,订单通常在一年后变为实际业绩。鉴于此,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当前的业绩,而是订单情况。由于订单的兑现率非常高,这两家公司几乎不存在坏账问题。
此外,换流阀领域内的IGBT与晶闸管领域的领军企业值得关注。派瑞股份,这家由西电所改制而来的企业,凭借其超过五十年的技术积累,堪称行业翘楚。我国首只整流管、晶闸管、快速晶闸管、双向晶闸管、逆导晶闸管、可关断晶闸管(GTO)以及光控晶闸管,均出自西电所的研究成果。
派瑞股份是国内少数几家能够满足输变电工程技术需求的高压直流阀用晶闸管制造商之一,其产品广泛应用于三峡工程、云南至广州等30余条特高压输电线路中;另一家同类企业是时代电气,不过时代电气的主要业务领域是轨道交通。
派瑞股份的高压直流阀产品,其晶闸管应用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约50%。晶闸管作为一种关键的功率半导体,在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凭借其在众多应用场景中的广泛运用,柔直输电领域的发展将为派瑞股份带来显著的业绩增长潜力。
历史性转折点即将到来,在此之前,电力设备的估值逻辑将经历根本性的转变;与此同时,绿色电力领域展现出无限的发展潜力,大量的实际投资和正在进行的工程项目,将不断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相关企业的业绩提升和估值水平的上升。
免责声明
本文所讨论的上市公司相关内容,是作者基于上市公司依法应当公开发布的资料(诸如临时公告、定期报告以及官方互动平台信息等)进行的独立分析和评估;文中提供的信息或观点,并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商业活动的建议,市值观察对于因参考本文所采取的任何措施,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