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值超10万亿元的海洋经济,再次迎来重磅政策利好。
近期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深入探讨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深化以及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等议题。会上指出,为了促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创新作为动力,更加重视协同效率的提升,更加重视产业的升级换代,更加重视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以及更加重视实现合作与共赢。
会议对提升海洋科技自创能力、加强和优化海洋产业规模、有计划地推动沿海港口集群的优化与整合、大力推进海域的分层立体化使用、以及深度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等多个领域进行了详细的安排。
近期,《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对外公布,征求公众意见。该规划计划制定《上海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并探讨成立海洋产业发展集团。同时,研究设立市级海洋产业发展基金,以及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
不仅上海,近期,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省份亦相继举办了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发布了相关政策文件,甚至通过立法手段出台了多项推动海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相关条例。
业内专家指出,得益于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推动,我国海洋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阶段,海洋产业正在向高端化和多样化方向转型升级。随着海洋经济潜力的逐步释放,它不仅将为众多地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而且有望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
我国,一个既拥有广阔陆地又濒临海洋的强国,其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并且对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拥有主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海科技"被首次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并且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步伐,致力于打造全国范围内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指出,到2030年,具有显著发展前景的海洋产业将在增加价值和促进就业方面超越全球经济的整体水平。届时,海洋经济对全球经济增加值的贡献将实现翻倍,预计达到3万亿美元,其在全球经济增加值中的占比大约为2.5%。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由自然资源部发布,其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首次越过了10万亿元的门槛,具体数值为105438亿元。这一增长率为5.9%,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高出0.9个百分点。
自今年起,我国海洋经济展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趋势,其中第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为2.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7%。
本次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需增强政策扶持的强度。需提升我国海洋科技的自主研究能力,加强海洋战略科技实力的构建,扶持壮大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以及具有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需着力提升海洋产业的竞争力与品质,规模,促进海上风电的规范化、有序化建设,推进现代化远洋捕捞业的发展,拓展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旅游和文化目的地,推动航运业的持续高水平发展。
海洋科技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拓展深度,我国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推动着海洋传统产业向数字化、高端化方向加速转型,同时,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也在稳步进行。据统计,去年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了7.2%的同比增长,海洋制造业的增值达到了3.2万亿元,这一数值在海洋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超过了30%。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副研究员程保志在文中指出,我国海洋经济中,传统产业如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的比重几乎占据了九成,而新兴的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材料、海水利用、海洋能源以及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比重却不足一成。因此,迫切需要通过产业深度的转型升级,破解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和难题,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构建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现代化海洋产业集聚区,以加速形成新的海洋生产力。
程保志提出,应着力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重点推进海上风力发电、海洋光伏发电、海水制氢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同时,也要深入研究和实践海洋牧场、海洋油气等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方式。此外,需强化核心设备和关键材料的国产化进程,大力促进海洋专用船舶、海洋工程设备等领域的发展,以扩大和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实力。需着力推进海洋原创药物及高端生物产品的研发,积极寻求解决海洋科学领域关键问题的途径,并促进产品与产业创新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朱坚真研究员指出,中国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将在未来得以释放,这一进程将依托技术革新、产业提升和生态建设的逐步深化,进而催生出三大战略增长点。首先,技术突破将激发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其次,产业升级将重塑全球价值链,助力我国海洋产业实现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飞跃。最终阶段是生态构建,依托我国在生态领域的先进经验和产业领导地位,携手全球各方共同推动海洋经济的治理合作,致力于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生态环境。
各地抢抓海洋经济机遇
海洋经济的迅猛增长,已经成为东部地区迅速崛起、孕育经济新动力、打造开放型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国已成功打造了北、东、南三大陆海经济产业圈,形成了产业集中、协同发展的有利局面。
上海,这座以海洋经济为标杆的城市,已构建起涵盖整个产业链的完整体系。该市的海洋产业规模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在2024年,上海的海洋生产总值为1138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2%,这一比例占到了全市生产总值的21.1%,以及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0.8%。
《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近期已对外公开,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该规划以高精尖、集聚效应、创新驱动和国际化视野为指导,致力于推动海洋核心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同时,全面促进海洋前沿制造业与新兴海洋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旨在培育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聚区。
至2030年,上海将构建起一个以“3+5+X”为特征的全球顶尖现代海洋产业架构,其中“3”指的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航运服务行业以及海洋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5”涵盖了海洋新能源、海洋新型材料、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以及海水淡化与综合应用等五大新兴产业,“X”则包括面向未来深海资源的开发产业和深海融合创新产业等新兴的海洋产业领域。
2024年,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在海洋经济领域的总产值得以全国总产值的47.5%计,稳居全国海洋经济版图的重要位置。本年度,浙江与广东两省均于省级层面举办了海洋经济专题会议。浙江省政府提出,本年度海洋经济领域的项目投资目标将超过2200亿元,同时,海洋渔业第一产业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大关。
浙江省将海洋科技前沿领域的战略部署视为关键着力点,在政策制定方面强调以创新为动力。《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科创平台能级升级、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创新主体生态环境、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等四大工程,以加速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广东省正致力于推动海洋经济的创新发展。在6月26日举行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需主动发展并壮大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同时,要着力构建现代化的海洋企业体系,持续强化和扩大产业领先地位。需整合并提升海洋服务功能,集中力量推进海洋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加速现代化航运业的进步,不断改进和扩大涉海服务的支持体系,以促进海洋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
山东省着重于通过改革创新来助力海洋经济迈向新的高度。近期,《求是》期刊发表了山东省委书记林武撰写的署名文章《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在文中,林武书记强调,要持续深化改革,力求最大程度地释放海洋经济的潜力。加速推进我国(山东)自贸区海洋经济政策的综合改革进程,致力于在海洋新兴业态的培育、海域资源的综合开发、海洋产业园区建设等领域进行创新试点,力求探索出对海洋牧场、海洋碳汇等新型业态实施有效管理和提供优质服务的方法。构建创新的海洋发展资金投入体系,加紧推进海洋相关的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的全面优化,积极研究并开发新型的蓝色债券、蓝色信贷等海洋金融工具,同时引进并孵化海洋风险投资,推动海洋领域的长期资本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