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超710只公募产品增聘基金经理!公募行业转型意欲何为?

从“造星”到“造团队”,公募行业的转型已进入深水区。

自今年起,公募基金在增聘基金经理方面动作频繁。据第一财经依据Wind数据进行的统计,截止到7月7日,今年已有超过710只公募基金增聘了基金经理,其中不乏葛兰、冯波、刘格菘等知名基金经理所管理的产品,这一现象引起了市场的极大关注。

市场曾将增聘理解为“原经理离职的前奏”,然而,业内人士强调,这一行为实际上只是基金团队进行常规动态调整的一部分,并不代表潜在风险。基金经理通过“传帮带”培养新成员、减轻原基金经理的工作负担、以及基金经理间互相补充优势,这些都是增聘基金经理的关键原因。

单一经理的“明星效应”正在逐渐减弱,与此同时,“双管一”和“多管一”的基金经理共管模式正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流,公募行业正迅速迈向“团队平台化”的转型之路。目前,超过四分之一的基金已经采纳了这种共管模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新生代基金经理的人数和影响力都有了显著的增长。

在近年来的市场波动中,行业新秀的表现充分证明了其崛起势头,比如在年度主动权益类基金排名前十的名单里,有一半的基金管理者任职时间不超过三年。然而,有行业专家指出,这些年轻基金经理普遍面临行业配置集中、历史业绩周期验证不够充分等问题,其业绩的持续性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来验证。

“共管”或渐成趋势

自年初至今,公募基金产品在增聘基金经理方面活动频繁,相关信息的公告也接连不断发布。据第一财经依据Wind数据初步核算,截至目前7月7日,已有超过710只公募产品进行了基金经理的增聘,同时相关公告数量已接近900条。在这些增聘案例中,不少产品由业内知名人士负责管理。

7月4日,中欧基金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赵磊被增聘为基金经理,他将与另一位知名基金经理葛兰携手共事。葛兰负责管理的基金中,这款中欧医疗健康基金是规模最为庞大的,截至一季度结束,其规模已达到311.79亿元。

_新晋基金经理_基金经理聘任

此类情况并非少见,尤其在6月下旬,知名基金经理冯波所负责的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和易方达研究精选基金,均宣布新增郭杰、何崇恺、彭珂共同担任基金经理。而在此之前,包括鲍无可、刘格菘等在内的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产品,也纷纷发布了类似的增聘消息。

为何公司突然决定扩充基金经理团队?长久以来,这样的行为往往被视为现任基金经理即将离职的信号。一位基金行业的分析师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某位基金经理所负责的多数或全部产品在短时间内频繁增聘新经理,而且新任经理与前任经理的投资策略极为接近,那么这确实很可能预示着前任经理即将离职。

业内众多专家指出,增员的关键在于团队实力的持续提升,而非仅仅基于风险预判。其中,“以老带新”便是普遍采用的方式之一。从研究员成长为基金经理,实战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因此,通常会让新员工在资深基金经理的指导下共同管理产品,以积累实战经验。当新员工的能力达到一定标准后,便可以独立负责产品的管理。”一位来自具有相关操作的中大型基金公司的人士说。

该人士补充说明,尽管其公司的基金经理有所增聘或离职,但他们仍负责多款产品,并未表现出离职前的准备迹象。此举旨在减轻基金经理的管理重负和压力,以便他们能集中精力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力求获得更佳的投资回报。

增聘基金经理是投研团队更新换代的常规做法,并非孤立的风险预警。沪上某位基金行业从业者向第一财经透露,投资者无需对此过度敏感,应摒弃“增聘即不利”的片面看法。如果现任基金经理已明确表示没有离职的打算,那么此次增聘更多是着眼于“优势互补”的合作策略。

产品规模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单个经理在调整持仓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将大幅增加,而引入经验更丰富的基金经理则能够实现优势的互补。据该人士分析,在这个阶段,新旧经理往往会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进行明确的分工。例如,原经理可能擅长价值投资,而新加入的经理则专注于寻找成长型股票,这种强强联合的方式便能够构建出“价值与成长并重”的管理模式。

分析师指出,目前市场有效性持续增强,基金经理依靠独立作战来获得额外收益的挑战不断加大,团队协作的价值愈发明显。增聘新成员不仅能够减轻原有基金经理的工作压力,还能汇聚团队智慧,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

行业团队化转型提速

公募基金行业增聘趋势不断加剧,多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基金的模式逐渐成为行业新常态。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7月7日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市场上共有1.29万只基金产品(仅包括首发基金),其中3307只产品由两位或更多基金经理共同负责管理,这一比例高达25.61%。由此可见,当前市场上超过四分之一的基金已经采用了“共管”这一管理模式。

_基金经理聘任_新晋基金经理

公募行业近年来经历了一次从个人管理向团队化管理的重大转变,这一趋势背后,有着清晰的政策指导路径。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应引导基金管理团队打造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资研究体系,提升投资研究人员的比例,优化投资研究人员的培养体系,加强投资研究能力的积累和传承,改变对“明星基金经理”过度依赖的发展路径。

今年五月,《促进公募基金高品质发展实施方案》对此进行了重申,同时建议加强投资研究核心能力的构建,加速构建“平台化、整体化、多元化”的投资研究体系,并倡导实行基金经理团队管理模式,以扩大并增强研究团队的力量。

政策引导下,众多基金企业正加快向投资研究平台化方向转变,有意弱化个人明星效应,行业对于新人的提拔趋势愈发显著。截至目前,公募基金经理的人数已超过4000名,具体为4052名。在这些基金经理中,任职时间不满3年的“新生代”共有1542名,这一数字已占整个行业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刚刚加入岗位不足一年的“新锐”基金经理也有534名。

相较于资深基金经理,年轻的权益基金经理往往在进攻策略上更为出色,而经验丰富的老将则在风险控制方面更具优势。那位中大型基金领域的专家指出,尽管年轻基金经理可能缺少完整的市场周期经验,但他们却能跳出传统投资模式,从新的视角和逻辑出发进行投资,这无疑为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回报。

华南地区一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指出,尽管新生代基金经理的管理经验尚在积累之中,但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学习能力和追求卓越业绩的动力均显示出明显优势。此外,由于他们的管理期限较短、管理规模普遍较小,投资决策的灵活性更高,这也与近几年的市场趋势相契合。

实际上,这一群体的兴起已经在业绩方面有所体现。近年来,在基金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中,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成员”。根据Wind的数据,截至7月4日,在主动权益类基金排名前十的基金中,包括普通股票型、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和平衡混合型基金,其中有一半的基金产品经理的任职时间不超过3年。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在年内回报率方面以90.92%的佳绩位居榜首,然而,其基金经理梁福睿的任职时间尚不足一年。紧随其后的是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储可凡与单林,他们的任职时间也都未满两年。

然而,那位资深人士也指出,新生代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尚不长久,平均持有的市值规模相对较小,因此难以评估他们在不同市场环境中的业绩适应性;此外,他们可能投资的是正处于上升期的行业,这种依赖极高行业集中度的投资策略,不仅对基金经理的行业洞察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对其业绩的持续性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