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资金面转松趋势下,债市多头行情能否重启?机构观点大揭秘

财联社7月9日报道,据“C50风向指数”最新一期数据,跨季及信贷冲量阶段已告一段落,多数市场机构预测,央行在7月份的资金投放节奏和强度或将不及6月水平,尽管如此,资金面仍有望在7月份呈现宽松态势。在20家参与调查的市场机构中,有12家对7月份的资金市场环境持乐观看法,它们认为市场不存在流动性短缺的问题;另外6家则认为市场处于均衡中性状态,资金市场不会出现大幅放松,流动性短缺的规模控制在万亿元以下;还有2家机构预测市场流动性将逐渐收紧,短缺规模预计在万亿至2.06万亿元之间。

7月将至,众多市场分析机构预测,同业存单利率的中间水平可能会持续走低,而央行重新开始购买债券的计划尚需等待。伴随着保险、理财和银行等领域的资金不断增加,债券市场的多头趋势有望再次兴起。因此,提前对那些待分配的潜在增量资金进行布局,可能成为一种较为优越的投资策略。

财联社主办了“C50风向指数调查”,这项调查吸引了众多市场研究机构的积极参与,它们共同完成了这项工作。调查结果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示市场机构对宏观经济走势、货币政策感受及金融数据预期的看法。在本期调查中,共有接近20家机构加入了这一行列。

7月扰动不改流动性转松趋势,同业存单利率中枢或延续下行态势

回望六月,中国人民银行显著增强了资金投放的强度,成功抵消了政府债券供应增加以及定期存单集中到期的压力,使得市场流动性环境达到了本年度最为宽松的水平。

仔细分析,6月份政府债券的发行量超过了2.7万亿元,而同业存单的到期规模更是超过了4万亿元。在此背景下,央行增强了公开市场的操作力度,逆回购的余额达到了历史同期的高点。此外,中长期资金的投入力度也显著增强,在MLF持续净投放的过程中,央行在6月份两次实施了“加量”的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自5月份以来,总计投放了1.5万亿元的中长期资金。在此背景下,6月资金利率中枢降至1.56%附近。

七月来临,资金流动状况将呈现何种变化?据财联社发布的C50风向指数显示,跨季操作和信贷冲量活动告一段落之后,多数市场机构预测,央行在资金投放的频率和强度上可能不如六月,尽管如此,七月资金环境仍有望呈现宽松态势。

在参与调查的20家市场机构中,有12家预测不会出现流动性短缺,普遍对7月份的资金市场环境抱有积极看法;另外6家机构则认为市场将保持均衡中性,资金状况不会显著放松,流动性短缺的规模控制在万亿元以下;还有2家机构预计流动性短缺可能会在某个阶段逐渐收紧,短缺规模介于万亿至2.06万亿元之间。

央行购买国债利率降低_国债利率降了还要排队买吗_

截至7月4日,DR001的利率已经下降至1.31%,而DR007的利率也降至1.42%,二者均刷新了本年度的最低记录。在展望未来,市场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资金利率是否能够持续降低。

依据2024年的相关经验,在资金环境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要么是DR007利率位于政策利率之上5至10个基点区间,要么是DR001利率接近政策利率下方20个基点。信达证券固定收益部门的首席分析师李一爽提出观点,即便在7月份央行未实施降息操作,现行的利率框架在资金流动性方面仍有进一步放宽的可能,预计DR001利率很可能会降至1.3%以下。

财通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及其团队分析指出,尽管央行在7月份的资金投放可能不如6月份频繁或强烈,然而7月份的资金市场依然呈现宽松态势,预计DR001的波动范围将维持在1.2%至1.6%之间。

在存单市场,资金利率的下降趋势促使跨季后中小银行的需求逐渐回暖,这或许会导致存单收益率出现下降。“考虑到资金面宽松态势以及跨季后农商行购买力的回归,我们预测存单收益率有望继续走低,预计1年期AAA级存单的收益率下限可能接近1.5%。”孙彬彬这样说道。

回顾过去五年数据,我们发现7月份的存款利率普遍呈现出一种波动下降的趋势。具体来看,从2021年到2024年的7月份,同业存单(NCD)与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平均利率差达到了-41个基点,这一数值比6月份的平均利率差-35个基点又进一步扩大了6个基点。

根据目前形势分析,首先,货币政策的总闸门保持适度,通过OMO操作、买断式逆回购以及MLF的定价,对资金利率的引导作用持续增强;其次,7月份信贷活动相对较少,且政府债券的供应量可能较上月有所减少,导致银行核心负债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再者,在季初,理财和其它资管产品的负债端出现季节性扩张,而资产端的配置需求升温,这为定期存款的需求端提供了支持。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同样预测,7月份的存单利率将保持持续下降的趋势。

保险配置盘加速进场,短期内重启国债买卖必要性降低

7月份将至,众多市场分析机构预测,债券市场的多头趋势有望重新启动。与此同时,在短期内,央行重启购买国债的迫切性并不大。

一方面,银行在负债方面的压力有望得到实质性的减轻。随着季末MPA考核的结束,以及超过4万亿的存单到期高峰已过,再加上存款利率的大幅下降,已进入1%的新时代,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会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并提升其投资债券的意愿。方正证券固定收益部门的首席分析师李清荷如是说。

此外,保险市场的布局或许将加快步伐。若7月份发布的预定利率研究数据持续低于2.25%,保险行业或许将面临预定利率的降低。华西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刘郁分析指出,这种情况可能会带来双重积极影响:一方面,将带动大量新增保费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将提高保险产品对目前较长期限利率水平的承受能力。

刘郁指出,随着七月保险等新增资金的注入,利率有望逐步下降,同时还将伴随着一些结构性行情的出现。在他看来,提前对新增资金可能配置的品种进行布局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这或许是一种更为有利的策略。

李清荷指出,下半年很可能启动保险预定利率的调整机制,此举可能促使7至8月保险行业启动新一轮的产品利率调整。预计预定利率为2.5%的保险产品将从6月底开始陆续停止销售,而新产品的预定利率预计将降至2.0%。这一变化预计将吸引新的资金流入,从而显著增加对长期债券的投资,进而推动利率水平的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自1月份暂停购债措施实施以来,央行已经连续六个月未曾进行国债的买卖活动。

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文件中,中国人民银行明确指出,将秉持宏观审慎的原则,对债券市场的运行态势进行密切监视与综合评价,同时留意国债收益率的波动,根据市场供需的具体情况,适时地恢复相关操作。

财联社C50风向指数调查显示,关于国债买卖是否应该重新启动,众多市场机构普遍认为,在工具的选用上,货币政策更倾向于追求灵活性和时效性,因此,在短期内重启的需求并不强烈。

民生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陶川指出,七月并非财政支出高峰期,而且自五月起,央行已经推出了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投入使用,这些工具能够有效补充流动性,即便不重启国债交易或使用总量型货币工具,央行仍有能力和意愿保持流动性充足。

王一峰指出,考虑到二季度货币政策例会及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有关言论,央行恢复债券购买计划或许还需一段时日。

一方面,在季初的月份,资金市场的波动因素相对较少,同时,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以及MLF等基础货币投放途径保持顺畅,因此,短期内重启购买债券的需求并不迫切。另一方面,若要重启购买债券,必须全面考虑市场交易量、债券品种构成以及收益率曲线的形状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谭逸鸣,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部门的首席分析师,认为央行若要恢复购买国债,可能还需等待政府债券供应的高峰期,特别是国债大量发行的时期。8月和9月可能成为观察国债交易是否重新启动的关键时段。

尽管市场把央行重新启动国债购买行动视为一个关键信号,然而,这种购买行动可能仅限于短期国债,因此,其真正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是否有足够的购买量增加,能否支撑国债收益率曲线呈现出陡峭的假象。中邮证券固定收益部门的首席分析师梁伟超指出,从更直观的角度来看,如果一年期国债未能迅速出现下跌趋势,那么仅仅依靠重启国债购买所带来的情绪提振,其作用是相当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