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金投资计划投入大约3.71亿元人民币,对ST凯利实施10%股权的收购邀约。一旦交易顺利进行,涌金投资将有机会成为该公司的控股股东。然而,ST凯利长期以来缺乏实际控制人,公司内部派系林立,主要分为以涌金投资为首的“涌金系”和由前董事长袁征领导的“元老”阵营。在此之前,这两派为了争夺公司决策权,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此次涌金投资成功完成对ST凯利的要约收购,持股比例将显著高于袁征阵营,这预示着ST凯利控制权的争夺战即将画上句号。
“涌金系”或将通过要约收购入主ST凯利。
7月7日夜晚,ST凯利公布信息,涌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涌金投资)计划以每股5.18元的价格发出收购要约,收购公司7170.13万股股份,这一比例达到了公司总股本的10%,整个交易预计将耗资约3.71亿元。交易一旦完成,涌金投资在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将增至16.99%,从而有可能成为ST凯利的实际控制人。
据了解,涌金投资公司股权由“涌金系”创始人陈金霞持有,占比高达66.50%。追溯至十数年前,“涌金系”便对ST凯利公司产生了兴趣,并在ST凯利上市之前便已持有其股份。随后,通过股权转让操作,该系一举成为ST凯利公司的最大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鉴于股权分布较为均匀,股东们的持股比例相差不多,ST凯利公司长期处于没有实际控制人的状况。在此期间,“涌金系”与公司前董事长袁征分别形成了公司内部的两个主要派别,双方此前都积极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今年五月,王冲被推选为ST凯利的董事长,其所属的“涌金系”在势力上已明显超越袁征一方。若本次的收购提议得以实现,“涌金系”将有可能迅速取得ST凯利的控制权。
涌金系“剑指”ST凯利控制权
“涌金系”与ST凯利“元老派”之间,对于话语权的角逐,究竟将归属于何方?
7月7日夜晚,ST凯利发布消息,宣布涌金投资计划向持有非限售流通股的所有股东提出部分收购邀约,收购报价为每股5.18元,拟收购的股份数量为7170.13万股,这一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10%。此收购报价相较于ST凯利当日收盘价高出5.13元/股,溢价比例约为1%。
目前,涌金投资在ST凯利中持有5010万股股份,这一比例达到了公司总股本的6.99%。一旦收购完成,涌金投资的持股比例将增至16.99%。届时,涌金投资有可能成为ST凯利的实际控制人。
公告显示,涌金投资由“涌金系”的掌门人陈金霞持有66.5%的股份。到了2024年年底,该公司的总资产达到了1258.18亿元,负债总额为867.92亿元,而所有者权益总计为390.26亿元。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涌金投资年度营业收入依次为55亿元、49.87亿元以及47.85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3.13亿元、18.39亿元和20.50亿元。
自上市至今,ST凯利因股权分布较为均匀,股东间的持股比例相差无几,导致公司长期缺乏实际控制人。尽管涌金投资在2018年成为公司最大的股东,却始终未能夺得公司的控制权。同时,以原董事长袁征为首的ST凯利内部“元老”派与“涌金系”形成了两大对立阵营,双方为争夺公司决策权,持续展开明争暗斗。
今年一月份,ST凯利公布信息显示,袁征及其持股87.59%的欣诚意计划共同增持公司股份,增持数量不少于1035.78万股。在此次增持之前,欣诚意、袁征以及他们的关联方共同掌握了凯利泰4055.11万股的股份,这一比例达到了总股本的5.66%。若增持行动得以实施,欣诚意、袁征及其一致行动人共同持有的公司股票数量或将增加,并可能达到至少5090.89万股的新高度,这一持股量将超过当时涌金投资所持有的5010万股股份。
当时业界已有推测,这一行动可能是袁征一方意图在公司中争取更大的发言权,然而现在看来,他们的计划或许将要落空。
目前该增持行动仍在执行,至2025年4月20日,欣诚意与袁征共投入3918.17万元,已增持ST凯利517.89万股,这一增持量占公司总股本的0.72%。即便其增持计划完全落实,待本次要约收购结束后,“涌金系”的持股比例仍将与袁征一方存在显著差异。
与此同时,ST凯利的董事会历来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双方交锋激烈,互有胜负。然而,近几个月来,“涌金系”似乎逐渐占据了优势。
今年三月,袁征作为公司董事长,因ST凯利是否退出股权投资目标引发争议,遂将ST凯利告上法庭。这场“涌金系”与袁征阵营之间的冲突,已明显暴露于众。
同一个月内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袁征卸任。29日,ST凯利发布消息,宣布欣诚意提名蔡仲曦接任董事长之位,然而仅仅相隔一日,ST凯利再次发布通告,宣布新任董事长蔡仲曦辞去了董事长以及董事的双重职务。
5月9日,凯利泰公布了新一任董事长的人选,王冲被选为董事长,填补了蔡仲曦离职后留下的职位空缺。王冲是由涌金投资推荐的,此前他也曾在涌金系旗下的公司工作过。王冲的当选标志着涌金系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袁征阵营。然而,在这次选举中,袁征阵营的成员金诗强和狄朝平依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两派之间的分歧依然存在。
若此次要约收购能够顺利进行,那么“涌金系”将有可能扩大与袁征阵营的持股比例差异,从而一举扭转局势,终结这场竞争。
多年陪跑的“涌金系”
“涌金系”与ST凯利渊源颇深。
根据ST凯利的招股说明书,在上市前的2011年12月31日,上海祥禾公司拥有公司5.882%的股份,而这家现已注销的上海祥禾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正是“涌金系”的创始人陈金霞。
当时,ST凯利的推荐机构为国金证券。据调查,该证券公司的注册地坐落在四川,其控股股东为长沙涌金(集团)有限公司,而实际控制人亦为陈金霞。
2018年,ST凯利正式迎来了涌金投资的加入。据公告透露,在当年的2月9日,涌金投资成功受让了公司共计5010万股的股份,这笔交易的转让总价达到了4.46亿元。
权益变动事宜落实之后,涌金投资及其关联方共同掌握凯利泰共计6973.21万股股票,这一份额占据了公司总股本的9.74%。由此,涌金投资成功晋升为公司最大的单一股东。
然而,“涌金系”始终未能获得ST凯利的控制权,与此同时,公司内部纷争也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冲击。
据相关资料显示,ST凯利公司主要从事骨科植入医疗器械的生产、研发、销售以及相关服务。具体而言,其核心产品涵盖了椎体成形微创设备、器械消毒服务、射频消融设备以及医疗器械的贸易业务。
公司的业绩波动不定。在2020年至2023年间,ST凯利的营业收入分别是10.62亿、12.69亿、11.66亿以及9.563亿,而净利润则呈现出-1.27亿、1.62亿、-2128.25万元以及1.13亿元的不同状况。进入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9.8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6%,但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却出现了1.06亿元的亏损。
据消息,ST凯利之所以出现亏损,主要源于频繁的商誉减值操作。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结束时,该公司的商誉余额达到了6.09亿元,这一数字占据了其总资产的18%。
除此之外,鉴于审计机构针对公司2024年度的财务状况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且对于公司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内部控制情况给出了无法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ST凯利公司的股票已被纳入其他风险警示行列,且其股票简称已从“凯利泰”更改为“ST 凯利”。
若“涌金系”成功夺得ST凯利的管理权,那么这对ST凯利而言,其益处将明显超过弊端。
“涌金系”的庞大资本版图
“涌金系”在资本市场上可谓是大名鼎鼎。
据涌金集团官方网站信息显示,该集团始建于1995年,是一家以金融服务产业为核心的综合性控股企业集团。集团拥有自有资产超过三百亿元人民币,同时管理的资产规模也接近四千亿元人民币。
资料显示,“涌金系”是由资本巨头魏东创立的,在19世纪末,魏东凭借对政策走向和经济动态的精准判断,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频繁穿梭,其财富也如同滚雪球般持续增长。
在魏东掌舵期间,涌金集团一手掌控医药领域,另一手则涉足金融行业。他们先后通过并购手段,获得了“百年老店”九芝堂的控制权,并成为千金药业的第二大股东。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实际控制了云南信托,并借助成都证券的壳资源,成功获得了券商牌照,助力国金证券登陆资本市场。除此之外,涌金集团还通过购买法人股,投资了浦发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众多核心金融机构。
2018年,魏东不幸因抑郁症去世,此事件使得“涌金系”的领导权落入了其妻子陈金霞手中。魏东的离世,也被人们视为“资本江湖”中最后一位重量级人物的陨落。
陈金霞接任后,涌金系整体趋于内敛,然而,依托魏东所创立的坚实基础,其投资与退出活动依旧频繁进行。
魏东离世仅一个月,“涌金系”便已将其所持的交通银行股份悉数出售。随后,该系又接连将九芝堂、千金药业的股份抛售。
国金证券目前依旧属于“涌金系”旗下核心上市公司。然而,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关于国金证券可能易主的传闻在民间屡见不鲜。特别是到了2020年,国联证券曾计划收购涌金系所持有的国金证券股份,双方因此合并事宜一度暂停交易。然而,在上述合并计划落空后,又有媒体报道称京东有意以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涌金系所持有的国金证券股权,但公司随后对此传闻进行了否认。
涌金系旗下的核心私募投资机构涌铧投资成立于2001年,其前身是涌金集团的直接投资部门。根据涌铧投资的官方网站信息,该公司的投资领域涵盖了高端设备、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以及大消费等行业。涌铧投资已成功投资超过180家企业,其中60余家投资企业已成功上市。所投资的公司名单包括潮宏基、科伦药业、水晶光电、汇纳科技、东易日盛、大华股份等。
此外,“涌金系”不仅设立了众多以“涌”字命名的股权投资平台,诸如涌康、涌慧、涌澄、涌泓、涌镕、涌云铧创、祥禾涌安、祥禾涌原、祥禾涌骏等,还涌现了涌裕而起、涌金慧泉等新成员。这些股权投资企业广泛分布于众多IPO及上市公司之中。
随着这些股权价值的持续攀升,陈金霞的个人财富也随之大幅增长;到了2024年,她在胡润百富榜上的排名上升至第143位,拥有高达315亿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