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债发行量激增超百亿!行业热潮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从银行到非银机构,发行金融债已从“选择”变为“刚需”。

观察数据可知,该趋势已显现出显著特点。据Wind信息,截至7月1日,今年银行类金融机构在扣除同业存单和资产支持证券(ABS)后,金融债券的发行额已超过9.11万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110%;在非银机构方面,保险和信托公司的债券发行增速分别达到了134%和71%。如此大规模的增长并非巧合。

这种全行业的发债热潮,是金融机构对内外环境的主动适配。

观察外部环境,低利率带来的优势不容忽视。自2024年起,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保持在1.7%以下,这一现象不仅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低于2%的融资成本可能,同时也为它们锁定长期负债成本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通过时间序列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金融机构的债券发行成本显著降低。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例,它们在5月底发行的10年期次级资本债券的票面利率仅为1.93%,这一数字比2024年同期发行的同类产品低出了69个基点。

_【西街观察】当发债成为金融机构刚需_【西街观察】当发债成为金融机构刚需

与同期定期存款相比,目前三年期AAA级金融债券的利率比定期存款低出30个基点。这一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发行金融债券不仅能够替代高成本存款,减轻支付利息的压力,而且还能通过延长发行期限来稳固负债的构成。

这种成本上的优势迫使银行不得不对产品结构进行改革,今年上半年,一些银行已经停止销售中长期大额存单,这无疑是市场机制下“低成本产品取代高成本产品”这一趋势的必然体现。

在内部分析中,资本补充的必要性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机构选择发行债券的倾向。在利润空间缩小、肩负服务实体经济的重任以及国际监管日益严格的多重压力之下,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承受了显著的负担。

国有大型银行需借助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来加固资本基础,保险公司依靠永续债来增强核心资本,以应对偿付能力的挑战,而券商和信托公司则需要拓展资金渠道,以保障业务的正常运作。发行债券已不仅仅是一种“融资手段”,它更是维持企业经营弹性的“生命线”。

政策支持使得这一趋势得到了极大的加强。金融债审批流程从“单笔审批”转变为“年度备案”,同时,政策还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债券以扶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成长。此外,政策还推动消费,并激励非银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以此拓宽资金渠道。这些措施不仅为机构发行债券消除了障碍,还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同时也为行业优化负债结构创造了条件。

【西街观察】当发债成为金融机构刚需__【西街观察】当发债成为金融机构刚需

然而,在这股热潮中,我们也应保持警惕。频繁的债券发行可能会加大市场供应压力,导致利率中枢上升,从而影响债市的稳定性。央行提出“从宏观审慎的角度来评估债市运行”的观点,正是对这种潜在风险的预见性应对。

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成本核算,还应当全面考量市场整体状况,力求在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确保市场稳定,二者之间寻求平衡点。

因此,业界需达成“理性发债”的共识,对融资需求与市场容量进行实时调整;同时,监管机构要增强预见性指导,通过宏观审慎评估来预防系统性风险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保证发债速度与市场承受能力相协调。

面向未来,我们需在有序扩展的同时,坚守风险控制的红线,只有这样,金融债券才能切实发挥其作用,成为推动行业稳健前行、助力实体经济健康成长的稳固支柱。

这既是市场的期待,也是金融行业应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