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村镇银行改革加速!数量瘦身近90家,究竟为何?

至2025年,我国村镇银行的改革进程显著加快,其数量减少的趋势愈发明显。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在上半年期间,约有九十家左右的村镇银行因被吸纳合并或被收购而退出了市场,这一退出的速度相较于往年有了显著提升。具体到六月,工商银行获得了批准,成功收购了重庆璧山的工银村镇银行,并将其转型为中央大街支行,这一举措标志着国有大型银行首次涉足“村改支”的领域。

业内人士指出,实施“村改支”和“村改分”等合并策略,不仅显著提升了机构的风险防控水平,而且通过将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纳入资本实力更雄厚的母行风险控制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治理上的不足,同时实现了运营成本的优化以及资源协同效应的同步显现。加快推进整合及改革进程,将给村镇银行带来风险缓解和服务质量提高的双重正面影响,并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接近90家村镇银行“消失”

监管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到上半年的最后阶段,我国共有89家村镇银行完成了吸收合并与重组的工作,这一数量已与2024年全年的94家总数相仿,并且显著超过了2023年仅有11家的数量。

在整合模式上,“村改支”与“村改分”模式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具体来看,村镇银行往往被主发起行吸纳并合并,进而转型为支行或分行。从参与合并的主体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是主要的参与者,同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也逐渐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

近期,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公布消息,确认工商银行成功获得批准,将对重庆璧山的工银村镇银行进行收购,并计划开设中央大街支行。此举将全面接手该村镇银行在清产核资完成后所涉及的资产、债务、业务以及员工。这一事件标志着国有大型银行在“村改支”方面的首个案例正式诞生。

工商银行2024年的年报显示,重庆璧山工银村镇银行在2009年12月正式成立,该行由工商银行出资1亿元,并实现了全资控股。这一由工商银行主导的“村改支”项目,代表了大型银行积极响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号召,加快对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处置的关键举措。杨海平,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的特约研究员,强调指出,当大型银行投身于农村中小银行的改革与风险化解工作中,这一举措无疑向公众展示了改革和风险化解步伐正在加快的正面信息。

_村镇银行大重组:90家机构“消失”背后的提质之路_村镇银行大重组:90家机构“消失”背后的提质之路

在遵循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整体规划和要求下,大型商业银行正大力推动村镇银行的结构性重组。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指出,鉴于各银行在发展战略、网点布局、村镇银行持股比例及管理能力上的差异,针对村镇银行的结构性重组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也应有所区别。

在探讨国有大型银行是否将长期参与“村镇银行改革”的过程中,杨海平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未来大型银行在参与此类改革的项目中可能面临案例数量较少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在推进村镇银行改革的风险化解过程中,监管部门持续强调主发起行应承担的主要责任。同时,大型银行所设立的村镇银行在总数中的比例相对较小,目前大部分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实际上是城市商业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

在吸收合并之外,股权的增持也变成了村镇银行主要发起行加强责任履行的一个重要手段。到了2025年的上半年,不少村镇银行的主要发起行通过增加股权份额,成功提高了对村镇银行的持股比重,这其中不乏一些增持行动完成后实现了对村镇银行的全额控股。以廊坊银行为例,它通过收购自然人股东持有的股份,成功将自己在滦平盛阳村镇银行的持股比例从43.74%增加到了100%。

政策驱动与风险倒逼下的改革加速

在村镇银行加速合并的背后,主要受到政策和银行自身风险的双重驱动和压力。

从政策角度分析,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加速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与风险化解”设定为2025年的主要监管目标,着重于优化规模和质量、消除风险,并采取合并重组等手段减少机构数量。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特别指出,需遵循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原则,全面协调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理和转型进步。除此之外,中央一号文件还进一步细化了要求,强调农村中小银行必须坚守服务农业和微小企业的宗旨,推行“一省一策”策略以加速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同时稳妥且有序地推动村镇银行的改革与重组工作。

杨海平强调,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优化整合来增强效率,通过减少机构数量来换取服务质量的提高。他提到,通过实施“村改支”以及“股权本地化”等策略,在确保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行全新构建。

村镇银行在运营过程中遭遇了众多风险与挑战。《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由央行发布,其中提到,若干农村地区的中小金融机构潜藏了风险因素。根据多家金融机构公开的数据,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正逐年上升。此外,大型银行将普惠金融业务拓展至基层,这加剧了市场间的竞争,同时也对村镇银行的生存空间造成了更大压力,导致其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此外,村镇银行面临治理架构上的不足,这可能会引发内部管理失控的风险,特别是那些异地设立的分行由于管理上的难以触及,以及本地股东缺乏管理意愿所引发的结构性问题尤为明显。

村镇银行大重组:90家机构“消失”背后的提质之路__村镇银行大重组:90家机构“消失”背后的提质之路

村镇银行当前正遭遇诸多风险与挑战,这使得它们亟需通过改革手段来化解风险,并提升自身的风险抵御力和长期发展潜力。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村镇银行在成立之初,其股权分布较为分散,这一状况导致了管理效率不高以及风险防控能力欠缺。不过,通过主发起行增加持股比例或进行合并吸收,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向“减量提质”转变

村镇银行整合的步伐正在加快,由此导致众多机构通过合并或重组的方式逐渐退出市场。对此,部分市场人士对农村金融服务可能进一步缩小的前景表示担忧。不过,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村镇银行的合并并非仅仅意味着数量的减少,它实际上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来增强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据一位行业专家在采访中透露,此次改革的根本宗旨在于消除风险、提高服务水平,而非降低农村金融服务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

实际上,村镇银行的快速整合与改革化险举措,不仅能够有效化解风险,还能显著提高服务质量,产生双重正面影响。通过吸收合并,不良资产得以纳入资本实力更雄厚的母行风险控制体系,治理上的不足得到根本解决,运营成本相应下降,资源协同效应也开始显现。此外,合并重组后的银行能够拓宽业务领域,推出更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从而更有效地满足农村地区各类客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杨海平强调,这种改革模式不仅成功消除了村镇银行的风险隐患,而且显著增强了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固性。他进一步说明,通过实施吸收合并,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得到了妥善处理,并且其治理架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从服务质量的角度来考量,董希淼提出,在中小银行整合的潮流中,数量的减少实际上换取了服务品质的飞跃。这并非仅仅是网点的撤并,而是一种金融资源从粗放型扩张向精细化运营的战略转变。通过合并与重组,银行得以拓宽业务领域,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进而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从长远角度考量,此举将为农村金融服务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据另一位行业专家分析,通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架构,我们不仅能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运作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更有效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