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二季度起,由于美国关税政策发生变动,我国制造业的运行出现了短暂的波动;然而,随着稳增长措施的实施并显现成效,我国经济展现出了显著的抗风险能力,在经历短暂减速之后,很快便恢复了稳定态势。
国家统计局于6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达到了49.7%,较上月增长了0.2个百分点,呈现连续两个月上升的趋势,这表明制造业的景气状况持续向好。同时,非制造业的商务活动指数也达到了50.5%,较上月同样上升了0.2个百分点。
在六月,我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达到了50.7%,较上月增长了0.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整体上呈现加速扩张的趋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邀分析师张立群在文中指出,6月份的PMI指数略有上升,这一现象显示出一系列新增政策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其中,订单类指数的上升表明刺激内需的政策已初见成效;而生产指数和采购量指数的上升则进一步说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呈现出回暖的迹象。同时,需要关注到PMI指数依旧位于荣枯线以下,预示着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期指数持续走低,显示出需求短缺的企业比例持续增加,市场主导的需求紧缩对制造业生产和投资活动的限制依然明显。
张立群指出,目前宏观经济政策在逆周期调节与市场引导需求收缩之间正面临激烈竞争,这一阶段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尤其是要大幅度提升政府公共产品投资,扩大投资规模,从而有效有力地推动制造业企业订单的显著增长,并保持制造业生产投资的持续活跃。
需求回升带动生产稳定扩张
六月份,中美经贸关系进入阶段性缓和阶段,外部干扰因素相应减少,我国制造业逐步回归正常运作状态。在此背景下,经济的内在动力持续稳定释放,市场需求呈现出整体止跌回升的趋势。新订单指数达到了50.2%,比上个月提升了0.4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两个月低于50%的运行,重新回到了扩张区间。
制造业出口形势逐渐好转,6月份的新出口订单指标达到了47.7%,这一数据比上个月提升了0.2个百分点,而且这样的上升趋势已经持续了两个月。
财信金控的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指出,企业出口的动力依然旺盛,而出口订单对制造业整体需求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渐减轻。然而,当月新出口订单的增长幅度不及新订单指数,这表明内需对整体需求的支撑作用有所增强,且增长幅度更大,成为制造业需求回暖的主要推手。
随着需求的回升,企业的生产活动持续稳健增长,生产指数达到了51%,比上个月增长了0.3个百分点。同时,企业的原材料采购行为也呈现出扩张态势,采购量指数为50.2%,较上月提升了2.6个百分点,在连续两个月低于50%之后,现已重返扩张区间。
从不同行业分析,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以及消费品行业的PMI指数分别达到了51.4%、50.9%和50.4%,且这些指数已连续两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具体来看,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超过了53.0%,显示出相关产业链的供需两端十分活跃。同时,高耗能行业的PMI指数为47.8%,较上月上升了0.8个百分点,反映出行业景气度有所提升。
在6月份,得益于市场需求与企业原材料采购活动的同步增长,制造业在原材料购进和产成品销售的价格上均呈现出稳定态势。购进价格指数达到了48.4%,比上月增长了1.5个百分点;出厂价格指数为46.2%,同样较上月上升了1.5个百分点。这两个指数均结束了连续三个月的下滑趋势,并在6月份实现了同步的回升。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文韬专家指出,观察两个价格指数的变动走向,可以发现制造业在近期上游原料和下游产品两端的定价趋势表现出较高的协同性。在5月和6月期间,购入价格指数与出厂价格指数呈现一致变动,且变动范围相近。
大型企业扩张势头加快
观察企业规模,6月份大型企业的PMI指数达到了51.2%,较前一个月增长了0.5个百分点,超过了临界值。具体来看,生产指数较上月增长了2.2个百分点,达到了53%以上;新订单指数也维持在52%以上的高位,这表明大型企业在供需两端均呈现快速扩张态势,为制造业的整体复苏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中型企业的采购经理指数达到了48.6%,较上个月增长了1.1个百分点,这一变化标志着连续两个月下降趋势的终结。具体来看,新订单指数较上月上升了超过4个百分点,达到了49%以上,这一数据表明中型企业的需求相较于上个月有了显著回升。与此同时,小型企业的PMI为47.3%,较上个月下降了2.0个百分点,已经低于了临界点。
伍超明指出,当前“大型企业扩张步伐加快、中小型企业持续面临收缩”的分化现象愈发明显,其根本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释放对大型企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与此同时,关税税率的实质性提升对中小企业的出口业务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出口抢夺效应的减退预示着,下半年关税的提升将逐步暴露出对出口的负面影响,这种压力可能会对中小企业的出口业务及就业岗位造成更大的冲击,因此,有必要加强稳定就业和企业的政策措施。
文韬在谈及未来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的走势时指出,依据当前政策导向,我国下半年经济工作将聚焦于强化国内市场和稳定对外关系。“强内”一方面是延续前期已发布的政策组合,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增加新的政策措施,旨在通过扩大内需和增强内生动力,扩大国内经济循环的规模,培育和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全面巩固经济稳定向好的发展基础。“稳外”旨在持续深化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积极开放谈判渠道的同时,坚守战略定力,确保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的平稳高效运作。
下半年,若外部冲击不大,得益于政策组合的持续加力,我国制造业有望在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发展。市场需求将适度提升,企业供应保持稳定增长,市场物价将保持稳定,新动能持续扩大,从而推动我国向更高品质、更实打实的发展迈进。文韬如是说。
伍超明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指出,外部冲击的不确定性正在降低,存量政策的实施速度加快,效果逐步显现,同时内需也在温和地恢复,这些都为经济提供了支撑。然而,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三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这一现象表明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需进一步巩固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而内需的恢复相对较为脆弱。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预计将承受一定的季节性下降压力。然而,得益于中美贸易协议的逐步明确以及现有政策的实施速度加快,PMI有望维持稳定态势。尽管如此,仍有可能位于50%的荣枯线以下。
服务业保持扩张
在非制造业领域,6月份的商务活动指数达到了50.5%,较上月增长了0.2个百分点,显示出非制造业的整体态势持续向扩张方向发展。
服务业的商务活动指数达到了50.1%,相较上个月略有下降,减少了0.1个百分点。观察市场预期,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0%,依然保持在较高的景气水平,这反映出大多数服务业企业对于行业的未来发展持有较为积极的看法。
从不同行业分析,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以及保险等领域,其商务活动指数普遍保持在60.0%以上的高水平,显示出业务总量的快速增长。然而,随着“五一”和端午节的节日效应逐渐消退,与民众出行和消费紧密相关的零售业、道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和餐饮等行业,其商务活动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市场的整体活跃度也随之减弱。
东方金诚的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指出,6月份服务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出现了下降,这一现象与往年同期季节性变化规律相符。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五一”和端午节假期结束之后,居民的出行和消费需求出现了季节性的减少。
他强调,服务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已经连续九个月保持在增长状态,这主要归因于三个方面:首先,当前国家宏观政策正把推动服务消费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策略之一;其次,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模式正在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导,逐渐转变为商品与服务消费并重;最后,新兴动能相关的行业景气度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6月份,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以及保险等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均保持在60.0%以上的高水平区间。
6月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达到了52.8%,较前一个月增长了1.8个百分点,整体经济活力有所增强。具体来看,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7%,已连续三个月保持在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这一现象显示出近期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进度正在加快。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专家武威指出,建筑行业的经营活动呈现上升趋势,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回暖。目前,专项债券被用于土地储备和收购存量住宅等项目的资金安排,并且这一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大,涵盖了政府投资基金。专项债券投资方向的拓宽有助于激发更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进而更有效地发挥其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
武威指出,观察上半年非制造业的发展态势,整体上呈现扩张趋势,投资与消费相关的活动均显示出持续向好的势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持续增强,同时有望为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带来新的推动力。随着一系列政策红利逐步显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有望继续保持稳定提升。
王青指出,关税政策频繁变动,中美之间的经贸对话和磋商未来仍将面临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预计外部环境的波动对出口的冲击将在下半年明显加剧。下半年,货币政策有望继续实施较为宽松的政策,而财政政策在推动消费增长和扩大投资方面也将陆续推出一系列增量的政策措施。总体而言,在面临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性之下,下半年宏观政策的强化和稳定经济增长举措,将成为抵消外部波动、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最可靠和最确定的要素。